历史地理知识|拜七娘妈是哪里的风俗,拜七夕娘的贡品是什么


七夕节的习俗是什么??七夕是农历七月七日 , 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和少女节 , 这都和织女有关 。 (一)拜床母 「床母」 , 是儿童的保护神 , 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 , 家中有儿童的家庭 , 在当天傍晚时 , 在儿童睡的床边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饭、鸡酒(或麻油鸡) , 焚烧「四方金」和「床母衣」 , 拜床母时不宜太长 , 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 , 大约供品摆好 , 香点了以后 , 就可以准备烧「四方金」和「床母衣」 , 烧完即可撤供 , 希望孩子快快长大 , 不能拜太久 , 怕床母会宠孩子赖床等 。 (二)拜七娘妈 七娘妈是七星娘娘 , 天上七星的人格化 , 也是儿童的保护神 。 没有子女的 , 她能授子女;有子女的 , 她能保平安 。 所以有许多小孩 , 在十六岁以前都要配戴七娘妈的香火 , 等到十六岁时的七月七日还愿 , 举行盛大的祭祀 。 (三)牛郎织女会 相传牛郎星和织女星这一天会相会 , 使得凄美的爱情故事更添美丽 。 以前的人都在七夕夜注意两颗星靠近的事情 , 而为他们俩高兴一番 。 其实以今天的天文学的观点 , 牛郎星和织女星相距十六光年 , 甭说两星靠近其(实就是星球相撞 , 这是一件悲壮的事) , 就算牛郎光写信给织女 , 以光速传送都要十六年 , 等织女收到信后马上回信 , 还要再经过十六年才会到牛郎手上 , 这一来一返就要三十二年 , 美丽的织女就变成老太婆了 , 实在不够美丽 。 所以还是让美丽的传说故事继续流传吧! (四)乞巧会 家有少女或少妇在晚上摆设香案 , 供上鲜花、水果、白粉、胭脂和针线 , 乞求织女能够赐给她们一双灵巧的手 。 用彩线对月穿针若能穿过 , 则表示手艺会特别的好 。 , 则自汉代开始 , 一直到明朝都很盛行 。 (五)祭魁星 古代的私塾或学堂都奉祀魁星爷 , 读书人对祭魁星更是盛大 , 在清代台湾文献中就有关祭魁星的记载 , 描写祭魁星是在晚上举行 , 各个私塾都竞相集资准备餐品来祭拜 , 整夜喝酒;也有的用演戏来庆祝 , 甚至也有杀狗来祭祀的 。
农历七月初七有哪些主要习俗?(一)过春节 , 做正日 , 道恭喜 , 蒸糕做猓 , 喜气洋洋 。 上元节(元宵)是大节日 , 尤为热闹 , 家家挂花灯 , 小孩提纸灯 , 踩街装人 , 欢宵达旦 。
(二)清明节 , 春祭敬祖 , 扫墓烧纸钱 , 寄托对逝者的缅怀和哀思 。
(三)五月节也就是端节 , 这时是黄梅季节要过渡到暑天 , 家家户户都煎猓做粽 , 俗称“补天” , 以祈求老天不再下雨 。 在乡村 , 这一天要龙头“采莲” 。 所谓“采莲”就是用一根竹竿 , 上面扎长方形红布一方 , 书写“祈求平安” , 由一旗手扮演滑稽神态到各家去一挥旗子 , 祝诵:采莲呀 , 给你们平安财气 。 采莲的队伍在旗手后面 , 敲打锣鼓 , 由一老汉指挥并领唱“嗦&&莲”的采莲歌 , 边唱边走 , 绕完全村 。 乡民在这种活动中寄托着祈求农业丰收、身体健康的美好愿望 。
(四)“七娘妈生” , 即七夕 , 起源于“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 。 这一天家家要摆纸轿、胭脂盒、花粉 , 拜七娘妈 , 以求庇佑 。
(五)普渡日 , 就是中元节 。 农历七月十日起 , 历时一个月、分铺分区祭祖先 , 设宴席 , 演戏请客热闹一番 。 最后一日再烧灯 , 摆些菜碗 , 喜庆结束 。
(六)中秋节 。 闽南人过中秋节的热闹程度仅次于“上元” 。 这时秋高气爽 , 又是收成季节 , 家妇们就买月饼 , 蒸煮甘薯、芋头 , 小孩们则到处捡砖瓦片造塔仔 , 当月满天心 , 家人团聚赏月、吃饼、或搏“状元”饼 , 而小孩子分到月饼后 , 就结伴去拜他们造的塔仔公 。 泉州城里 , 这一夜 , 许多人都到江上泛舟赏月 , 有的在江边悠然地鸣奏南曲 , 很有雅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