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症状
菊花根癌病主要发生在植株根颈处或侧根及枝干上 , 病部产生大小不等的肿瘤 , 初期肿瘤为灰褐色 , 表面光滑 , 质地不硬 , 后变为棕褐色 , 表皮粗糙或龟裂变硬 , 致地上部失绿或变黄 , 叶小且早落 , 病株生长缓慢或枯死 。 病原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E.F.Smith et Townsend)Conn. 称癌肿野杆菌或根癌土壤杆菌 , 属细菌 。 细菌短杆状 , 单生或成对生长 , 大小1.2—3×0.4一0.8(μm) , 具1—5根周生鞭毛 , 革兰氏染色阴性 , 能形成荚膜 , 无芽孢;在肉汁胨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迅速 , 菌落白色 , 圆形 , 边缘整齐 , 光亮半透明 。 在液体培养基上呈淡云状混浊 , 表面有一层薄膜 。 生理生化表现:不液化明胶;凝固牛乳但不胨化;还原石蕊牛乳变蓝;对硝酸盐轻微还原;在葡萄糖、果糖、阿拉伯糖、半乳糖、甘露醇、水杨苦酸上微产酸 , 但不产气;不水解淀粉 。 细菌生长温限O一37℃ , 适温25—30℃ , 致死温度51℃经10分钟 。 细菌耐酸碱范围pH5.7—9.2 , 最适pH7.3 。
【菊花根癌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根癌细菌在肿瘤组织皮层内或混入土中越冬 。 细菌可在土壤中存活一年以上 , 通过雨水和灌溉水传播 。 此外 , 地下害虫 , 如蛴螬、蝼蛄和线虫也能传播细菌 。 细菌通过虫伤、机械伤及其他根病引起的损伤侵入 。 侵入后只定植于皮层组织 , 在寄生过程中分泌B—吲跺乙酸刺激周围细胞加速分裂 , 体积增大形成癌肿 。 寄主细胞变成癌瘤后 , 没有病菌仍能继续扩展 。 温湿度是根癌细菌侵染的主要条件 , 病菌侵染与发病随土壤湿度升高而增加 , 反之则减轻 。 癌瘤与温度关系密切 , 28℃时癌瘤长得快且大 , 高于3l一32℃不形成 , 低于26℃形成慢且小 。 碱性土壤利于发病 , 酸性土壤对发病不利 , pH6.2—8尚能保持病菌致病力 , pH6以下发病轻或不发病 。 土壤粘重 , 排水不良发病重;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发病轻 。 耕作不慎或地下害虫为害 , 造成伤口 , 均利于病菌侵入 , 增加发病机会 。 苗木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
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 , 对怀疑有病的苗木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1500倍液浸泡半小时或1%的96%硫酸铜浸泡5分钟 , 冲净后定植 。
(2)重病区实行2年以上轮作 。
(3)培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
(4)加强田间管理 , 细心栽培 , 避免各种伤口 , 发现重病株要及时拔除 , 轻病株可用抗菌剂402对水300一400倍液浇灌或把瘤切掉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涂抹 , 有一定治疗效果 。 必要时用甲冰碘液 , 即用甲醇50份、冰醋酸25份、碘片12份混合均匀涂在癌瘤表面及周围3cm处 , 可杀死肿瘤表层细菌 。
(5)生物防治 。 国外有报道 , 在发生癌肿病植株根部分离到一种无致病力的放射野杆菌(Agrobacterium radiobacter)K84株系能放射野杆菌素84(agrocin84) , 一种核苷酸杆菌素 , 能有效抑制癌肿组织形成 , 利用K84制剂浸种或浸根等处理 , 对癌肿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
推荐阅读
- 菊花白绢病的防治措施
- 菊花黄萎病的防治方法
- 菊花黑斑病的防治
- 菊花病害防治技巧
- 菊花棉铃虫的防治方法
- 菊花脉斑驳病防治方法
- 菊花枯萎病的防治
- 菊花病毒病的防治技术
- 菊花常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 菊花锈病的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