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知识|如何辨别新老瓷器,瓷器轧道工艺新老区别( 八 )


至唐代 , 黑釉瓷窑主要集中于北方 , 如陕西铜川耀州窑除主要烧制青瓷外 , 也烧制少量高质量的黑釉产品;河南鲁山郏县的黑釉蓝斑器很著名;河南巩县窑,除烧青瓷、白瓷和三彩之外,还生产黑釉瓷制品;山东淄博磁村窑 , 山西的浑源窑,安徽的萧县白土镇窑等等都有大量的黑釉瓷产品 。 而南方诸省广为流行的是褐釉器 , 南方各地采用灰胎和灰白胎制瓷 , 施酱褐釉 , 呈现的釉色多为酱褐或赤褐色 , 深黑如漆者较少见 , 其原因可能是隋唐时期褐釉器只是在烧制青瓷的瓷窑中兼烧的 。
宋代名窑辈出 , 黑釉器也大放异彩 , 代表窑系有江西吉州窑、福建建窑 。 吉州窑黑釉瓷不仅产量大 , 而且装饰技法多种多样 , 诸如树叶纹、剪纸纹、彩绘纹、剔釉、剔釉填绘和玳瑁釉等等 , 这些装饰设计构思新颖 , 在宋代瓷窑之中独树一帜 , 有浓郁的地方风格 。 建窑则以生产一种带条状结晶的黑釉茶盏和曜变天目盏而驰名于当时 , 是宋代文献多处述及的兔毫盏和曜变天目盏的主要产地 。
元代至晚清 , 还有很多民间窑口在大量烧制黑釉器 。 黑釉瓷器的产品主要是一些粗制日用器皿 , 一般在以生产其它瓷器为主的窑场兼烧 , 主要为生活实用器和殉葬用的冥器 。 景德镇窑厂曾出土过一件刻“大明永乐二十一年”款黑釉香炉 , 为民间祭器 。
4.红釉瓷器(图4)
红釉器分为高温红釉和低温红釉 。 高温红釉器以铜红料掺入釉内作呈色剂 , 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制而成 。 早在宋代 , 钧窑器已出现铜红斑釉或玫瑰紫等不均匀的高温红釉 , 均匀的红釉器由元代景德镇创烧成功 , 至明代永宣时期发展成熟 。 由于这类红釉器主要用作祭器 , 因此又名“祭红”或“霁红” , 清代又有“郎窑红”、“豇豆红”等品种 , 实际上都是指高温铜红而言 。
低温红釉有两种:一种是以三氧化二铁为呈色剂的矾红 。 其以青矾为原料 , 经煅烧、漂洗制得生矾 , 故称矾红 , 又名“铁红” 。 由于矾红比铜红烧制容易 , 明嘉靖时便用以替代工艺失传多年的高温铜红釉 。 据《大明会典》记载:“嘉靖二年(1523年) , 令江西烧造瓷器 , 内鲜红改为深矾红 。 ”矾红虽不及铜红艳丽 , 但呈色稳定 。 至清康熙时矾红有了很大进步 , 色泽鲜艳 , 华丽凝重 , 一般用以五彩、斗彩绘制纹饰 , 或施于纯色釉器 。 乾隆以后各朝有一种满地红露白的矾红釉瓷 , 称为“盖雪红” , 非常精美 。
另一种为以金为呈色剂的胭脂红 。 这是一种以含金万分之一以下的微量黄金为着色剂的低温釉 , 烧成后为粉红色 。 这种釉是康熙晚期由国外传入 , 雍正时烧制的最为精美 , 乾隆早期呈色娇嫩 , 晚期不够精细 。 嘉庆时已几乎绝迹 。 胭脂红釉料不仅用于单色釉瓷 , 还装饰斗彩、粉彩、珐琅彩等彩瓷 , 为红釉的名贵品种 。
5.蓝釉瓷器(图5)
蓝釉器以天然钴料掺入釉内作呈色剂 , 在高温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 , 由元代景德镇创烧 , 明代宣德时期发展成熟 , 同“祭红”一样 , 由于多用作祭器 , 又称为“祭蓝”或“霁蓝”,明宣德时在霁蓝的基础上还创烧出洒蓝、天蓝等蓝釉新品种 。 最为人称道的宣德霁蓝 , 其釉色亮如宝石 , 皆为祭天用器 。 清代高温蓝釉烧造技术在平稳中有所提高 , 此时霁蓝釉仍以钴为呈色剂 , 釉面洁净平稳 , 色泽深沉厚重 。 由于祭天用蓝色瓷器 , 蓝釉瓷器的规格都比较高 , 器型以高足碗、盘、尊等祭器为主 。 除素面器物外 , 还有暗刻花纹和描金彩装饰 。 官窑霁蓝多有官款 , 民窑霁蓝多是庙里祭器 , 均无官款 , 但有书纪年款的 。 清代康熙时期恢复了明代宣德以后中断的洒蓝釉瓷器烧造 , 并进一步发展出洒蓝描金、洒蓝五彩等新品种 , 其新颖的作品大量外销至国外 。 康熙洒蓝器以盘、碗为主 , 胎体轻薄 , 其釉面呈现莹润的蛤蜊光泽 , 色泽浅淡、清新 , 犹如洒满雪花状 , 又有“雪花蓝”之称 。 洒蓝器除康熙朝外 , 在清代其它时期比较少见 , 光绪朝偶有仿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