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知识|太史公是谁,史记中太史公曰的太史公是谁( 二 )



三、新经学——《史记》
1.以人物为中心:
传体来源 , 我认为一是外部因素的影响:生产力发展 , 民智日开 , 社会阶层亦多 , 个人逐渐摆脱宗族而独立 。 二是学术本身内在理路的发展 。 为称颂圣人之德 。 《太史公自序》:“天下称诵周公 , 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 , 宣周邵之风 , 达太王王季之思虑 , 爰及公刘 , 以尊后稷也 。 幽厉之后 , 王道缺 , 礼乐衰 , 孔子修旧起废 , 论诗书 , 作春秋 , 则学者至今则之 。 ” 周公作《诗》 , 颂扬文、武、周邵、太王、王季、公刘、后稷之德 , 可见我们的史学精神是宣扬人格力量 。 《太史公自序》: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 孔子卒后至於今五百岁 , 有能绍明世 , 正易传 , 继春秋 , 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 ”周公乃是代表着他这个时代的一个名世者 , 大人物 。 《孟子》:“五百年有王者出 , 其间必有名世者 。 ”《大戴礼记》:宰我问於孔子曰:‘予闻荣伊曰黄帝三百年 。 请问黄帝者人耶?何以至三百年? 。 ’”孔子曰:“‘劳勤心力耳目 , 节用水火材物 , 生而民得其利百年 , 死而民畏其神百年 , 亡而民用其教百年 , 故曰三百年也 。 ’”这个五百年 , 也当如是看 。 法先王 , 应法西周 , 法周公 , 那就是以人为历史进程的中心 。 《天人三策》:“人能弘道 , 非道宏人 。 ” , 孔子也代表了他所处的时代 , 而他是把王官学移为百家言的第一人 , 当时得“师”之位 , 遗教犹为汉立法 , 称素王 。 “通经” 在学术本身内在理路的发展上的意义即为“正易传 , 继春秋 , 本诗书礼乐之际 。 ”而这个“致用”就是《史记》 , 即太史公的学术目的 , 是创理想中的新经学 , “成一家之言” 。
2.《史记》与六经:
《史记》与《易》:
《史记》上承六经 , 但侧重不同 。 我想 , 太史公看重的是《易》、《春秋》 。 “正易传 , 继春秋 。 ”《汉书·艺文志》言《易》:“《易》道深矣 , 人更三圣 , 世历三古 。 ”是说《易》古 , 其实太史公用《易》来作为他的一套历史哲学 。 《系辞上》:“知崇礼卑 , 崇效天 , 卑法地 。 天地设位 , 而《易》行乎其中矣 。 成性存存 , 道义之门 。 ”《本纪》言五德终始 , 作《龟策列传》 , 这是著明的 , 章学诚《文史通义 易教上》:“夫悬象授教 , 与治历授时 , 天道也 。 ” , “明天人之际” , 《易》为天命之于人事 , 《春秋》则为人事以达天命 。 到底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 , “帝王将相 , 宁有种乎?”太史公用《易》来解释历史发展的不确定性 。
《史记》与《春秋》:
当时一般学者的意见看重《春秋》及其三传 , 远远超出被后世奉为经典的《四书》 。 《天人三策》:“臣谨案《春秋》之中 , 视前世已行之事 , 以观天人相与之际 , 甚可畏也 。 ……臣谨案《春秋》之中 , 求王道之端 , 得之于正 。 ……?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 , 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 。 ”这是用《春秋》前世已行之事为汉立法 , “拨乱世 , 反之正” 。 而《史记》继承《春秋》 。 一在史实 , 一在褒贬 。
史实:太史公一方面是“阙协六经异传 , 整齐百家杂语” , 考订前史;另一方面是论载“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 , 作现代史 ,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居今之世 , 志古之道 , 所以自镜也 , 未必尽同 。 帝王者各殊体而异务 , 要以成功为统计 , 岂可绲乎?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 , 亦当世得失之林也 , 何必旧闻?”这里 , 他是在立言上担负延续《春秋》史学传统的责任 , 立意上作为超越时空的春秋新左传 , “传义不传事” 。 故经史本出一途 , 在太史公是体经而用史 。 经史子集 , 只是后人分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