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指哪里中原
维中原,在中国古语和汉语的史料和典籍中有以下含义:
一是平原、原野 。 《诗·小雅·吉日》:「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 」
相对於边疆地区的对应区域的称呼即中土、中州 。
侠义上,指河南一带 。 先秦时期已有雒邑(今洛阳)、陶(今山东定陶县)为天下中心的说法;随著华夏族向周围迁移,其活动范围扩大,古代豫州被视为天下中心 。 《明实录·永乐十四年》:「伏维北京,南俯中原 。 」
广义上,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大片地区,或指黄河流域 。 《宋史·李纲传》:「自古中兴之主,起於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之「中原」即指黄河中下游流域,诸葛亮《出师表》:「当奖率三千,北定中原」之「中原」即指黄河流域 。
古人常将「中国」、「中州」用作中原的同义语 。 一般认为,古代中原系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华夏族部落集中分布的区域,中心是古豫州 。 随著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华夏文化或周文化的扩展而有所漫延 。 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文化较先进
中国所说的中原是指哪?“中原”一词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 一般指狭义的中原,即专指河南省 。 广义的“中原”是以河南为中心,向河南临近省份的部分地区渗透的一个广阔区域 。 《辞源》解释“中原”云:“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 。 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是河南省 。 ”中原自古以来就是主导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核心地域,是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在地 。 中原一般专指河南省 。 河南又名“中原”和“中州”,在历史上还曾被称为“中国”、“中土”、“华夏”和“神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 史学界普遍认为中原河南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发展起到最主要决定性作用 。 现在我们说的中原,一般指河南省 。 其实中原指河南也有一个简单的道理: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而河南也是自三皇五帝到北宋中国长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在地 。 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 。 4000多年前,河南为中国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简称“豫”,且有“中州”和“中原”之称 。 河南是华夏民族早期主要居住的地方,也是今天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祖居之地 。 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河南,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先后有夏、商、西周(成周洛邑)、东周、西汉(初期)、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含武周)、五代、北宋和金等20多个朝代在河南定都 。 中国八大古都,河南一省就占了四个,分别为夏商故都郑州、商都安阳、十三朝古都洛阳和七朝古都开封 。 不过河南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和灾难最集中的一个地区,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大批大批的河南人为了逃避战乱而迁往异域他乡,这极大地促进了祖国很多地方的开发和中华文明的传播 。 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 。 也就是在春秋时期,中原一词开始有中原地区的意思出现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公子重耳流亡到了楚国,受到楚成王的厚待,当问及如何报答楚国时,重耳回答:“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 。 ”这里的中原就有地区的含义在内 。 《国语·晋语三》记载,在是否纳晋君问题上,有人主张杀之,公孙枝曰:“不可 。 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雠 。 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这里的中原有中原诸侯国之意 。 公元482年,吴王夫差与晋、鲁、周在黄池盟会后,吴王取得了诸侯国的霸主地位,吴王令“王孙苟告劳于周”,其中有一句话说“昔者楚人为不道,不承共王事 。 以远我一二兄弟之国 。 吾先君阖庐不贳不忍,被甲带剑,挺铍搢铎,以与楚昭王毒逐于中原柏举 。 天舍其衷,楚师败绩,王去其国,遂至于郢” 。 追述先人事迹中所提到的中原,指的就是今日的河南省 。 大约到汉代,“中原”一词较多指河南地区 。 汉景帝时期所发生的七国之乱,主父偃评价说:“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是因为“先帝之德泽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境外之助” 。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这里的中原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 徐乐在上书汉武帝时曾经对“瓦解”作解释时提到中原,“何谓瓦解?吴、楚、齐、赵之兵是也 。 七国谋为大逆,号皆称万乘之君,带甲数十万,威足以严其境内,财足以劝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 。 当是之时先帝之德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竟外之助 。 此之谓瓦解 。 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 。 ”(《汉书﹒徐乐传》)这里是说吴楚诸王在中原被擒 。 当然汉代及其以后,“中原”一词指原野者史书中也仍然存在,如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时曾说:为了传土于子孙,名扬后世,“是以贤人君子,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辞也”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汉武帝在进攻南越之前,淮南王刘安上书谏曰:“今方内无狗吠之警,而使陛下甲卒死亡,暴露中原,沾渍山谷,边境之民为之早闭晏开,晁不及夕,臣安窃为陛下重之 。 ”(《汉书﹒严助传》)新莽末年,王莽命令廉丹进攻山东的赤眉军,廉丹征求冯衍的意见时,冯衍要他静观时变,并劝说:“何与军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败名丧,耻及先祖哉?”(《后汉书﹒冯衍传》)在《后汉书﹒马融传》、《后汉书﹒皇甫规传》等卷中所提到的中原还保留着原始的意义 。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 ”这里中原就是指中原地区 。 到了晋朝特别是东晋时期,中原地区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开始为人们广泛接受 。 据不完全统计,《晋书》中就有55卷涉及“中原”一词,出现了92次,而以东晋时期出现的频率最高,且大多与晋朝君臣光复中原的志向有关,如“中原沦没”、“中原乱离”、“中原覆没”、“死亡漫于中原”、“中原丧乱”、“中原大乱”、“克复中原”、“中原向化”、“中原无所请命”等,这些词语既透露出东晋人的中原情结,也反映了东晋时期中原已经作为一个相对固定的地理单元 。 是后,偏居江南地区的宋、齐、梁、陈等王朝都沿用了东晋以来关于中原的地理概念,其中自然包括着浓厚的中原情结 。 上述论证表明从东晋南北朝以来,中原地区已经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概念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后来的每一个朝代都沿用了中原地区的地理范畴 。 如宋代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作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就蕴含了南宋人对中原念念不忘的情结,可以与六朝人相比 。 中华书局影印1936年版的《辞海》释“中原”一词云:“古称河南及其附近之地为中原,至东晋南宋亦有统指黄河下游为中原者 。 ”(P84)可能就是根据上述历史事实而得出的 。 《辞源》解释“中原”云:“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 。 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是河南省 。 ”
推荐阅读
- 历史地理知识|肩胛骨在哪里,肩胛骨酸痛是什么原因
- 历史地理知识|洛河在哪里,陕西为什么有两条洛河
- 历史地理知识|茶马古道在哪里,云南茶马古道图片
- 历史地理知识|苗寨在哪里,西江苗寨旅拍推荐
- 历史地理知识|滕王阁在哪里,滕王阁价格目录
- 历史地理知识|肾脏在哪里,肾的位置示意图
- 历史地理知识|浏览器扫一扫在哪里,安卓chrome扫一扫在哪里
- 历史地理知识|颧骨在哪里,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颧骨高
- 健康知识|面膜保质期多久,面膜上没有生产日期
- 健康知识|美白针多久有效果,日本高浓度vc美白针多久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