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知识|肇事逃逸怎么处理,共享汽车撞坏还车成功( 三 )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的交通肇事后逃逸 , 是指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后 , 肇事者为了逃避法律追究 , 驾驶肇事车辆或者遗弃肇事车辆后逃跑的行为 。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本质特征就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不履行上述法定义务 , 正确认定逃逸也应当围绕肇事者在肇事后是否履行了法定义务去考察 。 审判实践中 , 应当把握好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要件 。
一是主观要件 , 即为了逃避法律追究 。 包括为了逃避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的追究 。 如果没有法定事由或者正当理由离开事故现场 , 应当推定为逃避法律追究 。
二是客观要件 , 即在接受公安机关处理前 , 驾驶肇事车辆或者遗弃肇事车辆后逃跑 。 以逃离事故现场为一般情形 。 这里的事故现场 , 不仅包括交通事故发生现场 , 还包括与事故发生现场具有紧密联系的空间 , 如按警察指定等候处理的地点等 。 在认定是否属于逃离事故现场时 , 要特别注意逃逸行为与肇事行为在时空上的连贯性 。 履行了道路交通安全法上设定的肇事者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后逃跑 , 不宜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

二、关于几种常见情形的认定和处理
肇事者被殴打或者面临被殴打的实际危险而逃离事故现场 , 然后立即报警并接受公安机关处理的 , 可以不认定为逃逸 。 此种情形需要有足够的事实依据和证据存在 , 才能采信被告人的辩解 。 逃离事故现场后具备报警条件不及时报警 , 具备投案条件而不及时投案的 , 应当认定为逃逸 。 如果是因为出了事故内心恐惧而逃离事故现场的 , 或者为了逃避酒精检测等而逃离事故现场的 , 均应认定为逃逸 。
肇事者接受公安机关处理后 , 在侦查、起诉、审判阶段为躲避责任经传唤不到案 , 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期间逃跑 , 实质是一种逃避侦查、起诉、审判的违反刑事诉讼程序的行为 , 均不宜认定为逃逸 , 但应当酌情从重处罚 。
肇事者离开事故现场迳直去公安机关投案 , 不影响事故责任的认定 , 且事故损失没有明显扩大的 , 可以不作为逃逸处理 。 肇事者逃逸后 , 途中害怕被加重追究刑事责任而到公安机关投案的 , 仍然应当认定为逃逸 , 其中如实交代罪行的 , 可以认定为自首 。 认定是否直接去公安机关投案 , 不能仅以被告人辩解为依据 , 应当根据离开现场后的行走线路、时间长短以及是否具备报案条件等因素综合判定 。 无法认定直接去公安机关投案的 , 以逃逸论 。
肇事者肇事后虽然采用打电话等方式报警 , 然后逃离事故现场的 , 或者逃离事故现场后打电话报警的 , 仍然应当认定为逃逸 。 但因为有报警行为 , 可对其酌情从轻处罚 。
造成人身伤亡的 , 肇事者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 。 如果是为了抢救伤员而离开现场 , 不认定为逃离事故现场 。 但是如果肇事者将伤者送到医院后 , 没有报警并接受公安机关处理 , 而是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的 , 应当认定为逃逸 , 可以酌情从轻处罚 。
肇事者具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二条第二款第(一)至(五)项情形之一 , 又有逃逸行为的 , 逃逸行为应作为法定加重情节 , 对肇事者在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第二个量刑档次 , 即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幅度内量刑 。 但根据《解释》第二条第二款第(六)项规定因交通肇事后逃逸而构成犯罪的 , 由于逃逸已成为构成犯罪的要件 , 不能重复评价为加重情节 , 故对肇事者只能在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第一个量刑档次 , 即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幅度内量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