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香菇实用栽培技术( 四 )


1.温度 秋栽发菌温度以24~28℃为宜 , 高于28℃ , 应通风降温 。 春栽在15℃左右低温发菌 , 可减少杂菌污染 , 提高成品率 。
2.湿度 宁干勿湿 , 空气相对湿度以65%左右为宜 , 湿度大时 , 地面撒石灰降湿 , 同时造成碱性环境起到抑制杂菌滋生作用 。
3.通风 掌握在气温高时早晚通风;气温低时中午通风;料温高时多通风 。
4.光照 暗光培养 , 防止强光刺激产生菌膜和引起菌丝老化 。 脱袋前10天 , 适当增加光照 , 有利脱袋转色 。
扎微孔 第一次在接种点菌丝向四周蔓延5厘米时 , 用针在菌
丝前沿之后1厘米处扎一排透气孔;第二次扎孔在发菌中期;第三次在菌丝满袋时扎孔 , 可减少瘤状突起发生 , 减少营养消耗 , 有利于转色和出菇 。
(九)转色管理转色是香菇独有的特性 , 是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标志 。 转色正常与否 , 直接与香菇的产、质量高低相关 。 转色最关键的因素是温度 , 一般在18—23℃条件下保持10—15天开始转色 。 温度高于25℃或低于15℃时 , 转色很慢 。 若菌丝发育的成熟度不同 , 菌棒转色就不一致 。 转色前的征兆是菌棒表面出现瘤状突起 。
一般来说 , 菌棒发菌的成熟度不同 , 它们的转成色成度也有差异 。 转色与产量的相关规律是:菌棒转色后是深褐色的出菇迟 , 菇稀体大 , 产、质量好;呈红棕色的出菇正常;呈淡褐色的 , 菇小菇密 , 产量较高;呈灰白色的 , 出菇少 , 质量差 , 产量低 。
(十)出菇管理 生理成熟尤其转色正常的菌筒 , 经温差、湿差和光的刺激 , 就会自然形成菇蕾 。 催蕾出菇应掌握好以下要点:
1.温差刺激 利用北方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 , 通过白天采光增温、晚上揭膜通风 , 棚内、外的温差可达10℃以上 。 通过连续3~5天的冷暖、干湿和暗亮光线的同步刺激 , 菌筒表层出现白色裂纹 , 菇蕾就从裂纹中长出 。
2.湿度控制湿度包括两方面:一是菌筒含水量 , 二是空间相对湿度 。 菌筒含水量应控制在50~55% 。 超过65%与低于40%均不利于出菇 。 含水量可用菌筒原重量与失水之后的重量相比较 , 如重量减轻15~20%左右 , 无需补充水分;若减轻25~30%则应适时补水;减轻30%以上 , 必须补水 。 否则菇体长势减弱 , 造成减产 。 采用注水法补充水分到50% , 注水应选择在晴天午后进行 。
在催蕾阶段须注意棚内空间的保湿增湿 , 早晚喷水 , 勤喷少喷 , 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80~90% , 即棚内薄膜上有一层水珠为适 。 需要指出 , 生产花菇一般不脱袋 , 脱袋的菌筒虽然也能形成花菇 , 但很难协调菌棒保湿与干燥催花的矛盾 。
(十一)菇潮控制香菇具有潮次分明 , 多潮持续出菇的特性 , 采头潮菇后的管理是取得高产优质的基础 。 头潮菇采收后 , 继续利用温差和干湿差的刺激 , 适时进行补水促菇管理 。 方法是:菇棚停止喷水7~10天 , 揭膜通风 , 降低菇床湿度 , 晾干菌筒 。 7~10天后给菌筒注水或浸水 , 使菌筒含水量接近原重量为准 。 然后履盖薄膜保温保湿 3~5天 , 让菌丝复壮积累营养 , 3~5天后给予温差和干湿差同步刺激 , 促使菌丝分化菇蕾 , 形成新的菇潮 。 第二潮菇采后再按上述方法继续进行补水促菇管理 。 这样 , 每补一次水 , 形成一次菇潮 , 缩短了生产周期 , 有效地提高了产量 。 此外 , 补水促菇可按市场销售形势产菇 , 调节和平衡生产 , 防止香菇产品低价销售和积压 , 提高种菇效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