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本段]历史
黄帝时期, 即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 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 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 《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 吹作凤鸣”, 以竹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进步, 一者竹比骨振动性好, 发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 。 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 并发明了两头笛, 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 即一笛一律 。 笛在古代称为“篴” 。 到了汉代, 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 七孔, 竹筩也”的记载 。 1978年, 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支竹篪, 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支竹笛, 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记载的汉篪, 除长度略有出入外, 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与记载相同外, 并在墓内的竹筒上写有篪的字样, 显然是古代竹笛, 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 历来有人篪、笛不分, 说成是同一乐器, 实际是有区别的 。 从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 6孔, 闭口, 能奏五声加一变化音, 全身髹(xiū)漆;笛, 7孔, 开口, 能奏七声加两个变化音, 不髹漆 。 战国时, 篪是祭神或宴亭时演奏的主要旋律乐器之一, 笛也非常流行, 屈原学生宋玉的《笛赋》中也曾讲到当时南方的笛, 与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
[编辑本段]考古
近年来,随着中国考古的发现:首先是浙江河姆渡出七千年前的骨哨、骨笛;美国华侨收藏的战国时期七个按孔横吹的铜笛;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初(公元前433年)曾候乙墓中的两支横吹的笛;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公元168年)中两支横吹笛;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汉初期)一支用二节竹制成的七个按音孔横吹的笛 。 这些文物虽是凤毛麟角,但都是中国竹笛鼻祖有力的见证, 从而推翻了原史料中记载的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把笛子传入中国的说法 。
[编辑本段]构造
竹笛由一根竹管做成, 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 外呈圆柱形, 在管身上开有1个吹孔、1个膜孔、6个音孔、2个基音孔和2个助音孔 。 笛身 由一根竹管做成, 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 。 笛塞 用软木材制成的塞子, 装在吹孔上端管内一定的深度里 。 吹孔:是笛身左端第一个孔 。 笛子能发音, 就是通过吹孔把气灌进笛管内, 使笛膜和竹管内的竹簧产生振动 。 膜孔:是笛身左端第二个孔 。 主要用来贴笛膜 。 笛膜在这里起着变化音色的作用 。 笛子没膜孔, 也能吹奏, 但得不到有笛膜的那种独特的音色 。 笛膜:一般是用芦苇膜做成的, 经揉纹后取一小方块使用 。 经过气流振动笛膜, 便能发出清脆、明亮的声音 。 音孔:(按指孔)共有六个, 分别开闭这些音孔, 就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 。
基音孔可用来调音, 起着划定笛子最低音范围的作用 。
助音孔在基音孔下端的两个孔, 可用来调高音, 起着美化音色、增大音量的作用, 也可系飘穗之用 。
海底又称笛脑, 是由笛塞内沿至吹孔中心的一段笛身内膛, 它阻止气流向上流动, 使口风向下流动, 集中发音 。
缠丝使用丝弦, 缠于笛身外面, 共有21道至24道, 起保护笛身以免破裂的作用 。
飘穗:系于助音孔上的装饰品, 通常用丝带编成 。
镶口:通常在笛身左端(或两端)镶以牛骨、牛角、玉石或象牙, 称为镶口 。
竹笛的品种和规格
竹笛流传地域广大, 品种繁多 。 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梆笛和定调笛 。 还有玉屏笛、七孔笛、短笛和顺笛等 。
曲笛:因伴奏昆曲而得名, 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线(即缠丝)笛, 因盛产于苏州, 故又有"苏笛"之称 。 这种笛子多为C调或D调, 管身粗而长, 可能是大横吹的遗制 。 音色浑厚而柔和, 清新而圆润 。 广泛流行在我国南方各地, 最适于独奏或合奏, 是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潮州笛套锣鼓等地方音乐和昆曲等戏曲音乐中富有特色的重要乐器之一 。
推荐阅读
- 美食知识|虾滑怎么做,鲜虾怎么给宝宝做辅食视频
- 美食知识|猪大肠怎么做,猪大肠哪个地方好
- 美食知识|奶片怎么做,自己在家怎么做奶片
- 美食知识|读书笔记怎么做,小学三年级读书笔记怎么做
- 美食知识|中国结怎么做,细绳中国结怎么做
- 美食知识|假水怎么做,30秒做假水不用胶水
- 美食知识|排班表怎么做,月排班表怎么做表格
- 汽车知识|如何查火车是否停运,怎么看自己的高铁有没有停运
- 汽车知识|如何申请滴滴快车注册,驾照不足三年想跑滴滴
- 汽车知识|挡风玻璃划痕如何去除,汽车玻璃千万不要牙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