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李鸿章,官方为什么洗白李鸿章( 四 )


梁启超《李鸿章传》对他的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 , 吾惜李鸿章之识 , 吾悲李鸿章之遇 。 ”“吾欲以两言论之 , 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 , 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 , 是其所长也 。

毛泽东评李鸿章:“水浅而舟大也 。 ”

袁世凯评李鸿章:“一生低首拜汾阳,万古大名配诸葛 。 ”

美国媒体评李鸿章:“以一个外交家来说 , 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 ”

日本媒体评李鸿章:“知西来大势 , 识外国文明 , 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 ”

孙中山先生上书李鸿章时 , 曾这样说李鸿章:“我中堂佐治以来 , 无利不兴 , 无弊不革 , 艰难险阻 , 尤所不辞 。 如筹海军、铁路之难 , 尚毅然而成立 , 况于农桑之大政 , 为民生命脉之所关 , 且无行之难 , 又有行之人 , 岂尚有不为者乎?” 

蒋廷黻评李鸿章:“中国十九世纪最大政治家 。 ”

参考资料:

对于李鸿章的评价 对于清朝末期来讲 , 李鸿章是个绕不开的名字 。 他对于晚清来说 , 可谓是支柱型的人物了 。 那么 , 当今的我们 , 怎么来评价李鸿章呢?我认为 , 他可以说是晚清时期非常典型的少有的开明的封建主义官僚 。 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之一的他 , 首先要维护的就是地主阶级们的权益 , 所以他镇压太平天国 , 兴办洋物 。 他非常清晰的意识到中国的落后 , 希望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强兴国家 , 并且身体力行 。 但由于他忽略了中国的落后主要还是缘于政治制度的本身 , 而最终并没有实现他的强国梦 。 在对外战争中 , 他的妥协 , 指挥失当 , 以及在战后签定的《马关条约》 , 虽然是被迫的 , 却也令他从此背上丧权辱国的罪名 。
一、李鸿章所处历史环境我们经常说 , 评估历史人物最好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 。 李洪章登上清朝外交舞台是1860年的事了 。 当时 , 外国人敲开了中国的大门 , 并签署了许多不平等条约 。 更重要的是 , 顽固的封建势力拥有强大的权力 , 并拼命捍卫即将崩溃的专制统治 , 外交便成了内政的延伸 。 从这方面来说 , 李鸿章的舞台本来就不够 , 所以即使他有高超的技巧 , 也不可能跳出封建独裁圈 。
但是 , 李洪章也是一个聪明人 。 早年他就积极推动洋务事业 , 并在中国现代工业发展史上赢得了许多“第一” 。 仅凭这一点 , 他的地位就应该高于那些顽固子弟 。
二、辱国条约李鸿章《马关条约》等条约的签订 , 也因此将他和丧权辱国联系在了一起 。 但小编认为 , 签定条约实际上李鸿章只是实施者 , 他并不是决策者 , 或者不是最终决策者 , 真正的决策方应该是清政府 。
【如何评价李鸿章,官方为什么洗白李鸿章】李鸿章的悲哀 , 恰恰是因为他正处于中西方第一次融合的浪潮中 。 他有一种无法摆脱的封建气味 , 并且他已经开始具有世界意识和创新思想 。 当整个国家仍然处于无知和落后的状态时 , 就不可避免地要为人苛责 。 对于像李洪章这样能直面世界潮流的人 , 我们仍然给他一些公平的评价 。

如何正确评价李鸿章? 正面评价
李鸿章正面的 , 他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 , 洋务图强 , 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 。 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 他曾据理力争 , 然而无奈国家羸弱 , 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 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 。 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 , 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 , 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 , 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