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知识|劝学的作者是谁,唐诗劝学的作者是谁( 二 )



需要指出的是 , “中体西用”的理念并非始自张之洞 。 早在鸦片战争时期 , 林则徐、魏源就初步萌发了用西学来补中学不足的思想 , 主张“尽收外国之羽翼为中国之羽翼 , 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 后来 , 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 , 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 郑观应更明确表述为“中学其体也 , 西学其未也 , 主以中学 , 辅以西学” 。 张之洞只是这一理念的集大成者 。 经过他在《劝学篇》中的系统、详尽的阐释与发挥 , “中体西用”才真正成为举国皆知、人人皆言的价值理念 , 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人们面对中西文化冲突所能作出的最合理的选择 。
《劝学诗》的作者是谁? 是朱熹 。 《劝学诗》作品原文是这样的:少年易老学难成 , 一寸光阴不可轻 。 未觉池塘春草梦 , 阶前梧叶已秋声 。 这是一首逸诗 , 诗的主题思想是想告诉年轻人珍惜时间 , 不荒废岁月 。
劝学篇的作者是谁 《劝学》出自《荀子》 , 作者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 。
《劝学》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 , 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 , 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 全文可分四段 , 第一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 第二段讲正确的学习态度 , 第三段讲学习的内容 , 第四段讲学习应当善始善终 。 全文说理深入 , 结构严谨 , 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
战国时期 , 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 , 封建制度逐步形成 , 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 , 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 , 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 , 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 , 宣传自己的主张 , 批评别人 , 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 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 , 顺应它 , 运用它 。 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 , 他创作了《劝学》一文 。
扩展资料

《劝学》这篇文章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 , 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 , 而且总在文章的开头、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 。 例如 , 文章的第一句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 ”这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 , 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 。 而后面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 , 收束了上文 , 并且清楚地点明了首段的中心思想 。
又如用“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说明个人独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 , 又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 , 而后有力地小结道:“君子生(性)非异也 , 善假于物也 。 ”
在这里 , 荀子从他的“性恶论”观点出发 , 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恶的 , 其所以不同于众人 , 就在于他善于向良师益友学习嘉言懿行 , 以改变自己的不良天性 。 这个“物”字就从“舟楫”“舆马”之类 , 变成了学习的内容 , 文字也就逐渐深化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