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知识|观沧海中若字好在哪里,观沧海中若字赏析


《观沧海》中 若 字好在哪里? 若字用的好,好在一个若字引发出全诗中壮阔的想象 。
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全在这一个若字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日月的运行好象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 。 灿烂的银河群星好象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 。
请看,这就是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 。 真是太壮观、太奇伟了 。 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 。 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 。
观沧海的诗中两个若字用的好,好在哪里可从两个“若”看出 。 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 表达诗人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作者: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
背景: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 。 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 ,九月大获全胜 。 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
鉴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 。 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 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 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
评价:
最后从《观沧海》这首诗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 。 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 。 值得指出的是: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
--理解、融会、取舍、强调,然后形成艺术的产品 。 这种产品,既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 。 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 。 因作,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也不可能是纯客观的照相式制作 。
阅读理解 观沧海中两个若字用得好好在哪“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 。 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