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和意义_清明节的来历和意义简写
清明节的来历◆清明节简介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 , 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 , 斗指乙 , 则清明风至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 , 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 , 气温升高 , 雨量增多 , 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 , 点瓜种豆”、“植树造林 , 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
但是 , 清明作为节日 , 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 , 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 , 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 , 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 , 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
按照旧的习俗 , 扫墓时 , 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 , 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 , 再将纸钱焚化 , 为坟墓培上新土 , 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 , 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 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
清明节 , 又叫踏青节 , 按阳历来说 , 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 , 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 , 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 , 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 , 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
直到今天 , 清明节祭拜祖先 , 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 , 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 , 清明一到 , 气温升高 , 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 故有“清明前后 , 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 , 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 ,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 , 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 , 渐渐的 , 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 , 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 , 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 , 清明之日不动烟火 , 只吃凉的食品 。
关于寒食 , 有这样一个传说:
【清明节的来历和意义_清明节的来历和意义简写】相传春秋战国时代 , 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 , 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 , 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 , 为了躲避祸害 , 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 , 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 , 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 , 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 , 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 , 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 , 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 , 重耳回国做了君主 , 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
晋文公执政后 , 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 , 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 , 心中有愧 , 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 , 差人去了几趟 , 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 , 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 , 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 , 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 , 没有找到 。于是 , 有人出了个主意说 , 不如放火烧山 , 三面点火 , 留下一方 , 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 , 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 , 大火熄灭后 , 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 , 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 , 然后安葬遗体 , 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 , 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 , 原来是片衣襟 , 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 , 但愿主公常清明 。
柳下作鬼终不见 , 强似伴君作谏臣 。
倘若主公心有我 , 忆我之时常自省 。
臣在九泉心无愧 , 勤政清明复清明 。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 , 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 , 在山上建立祠堂 , 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 晓谕全国 , 每年这天禁忌烟火 , 只吃寒食 。
走时 , 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 , 到宫中做了双木屐 , 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 , 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
第二年 , 晋文公领着群臣 , 素服徒步登山祭奠 , 表示哀悼 。行至坟前 , 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 , 绿枝千条 , 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 , 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 , 珍爱地掐了一下枝 , 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祭扫后 , 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 , 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
以后 , 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 , 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他勤政清明 , 励精图治 , 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
此后 , 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 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每逢他死的那天 , 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 , 捏成燕子的模样 , 用杨柳条串起来 , 插在门上 , 召唤他的灵魂 , 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 , 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每逢寒食 , 人们即不生火做饭 , 只吃冷食 。在北方 , 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 , 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每届清明 , 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 , 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 , 以示怀念 。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 , 除了讲究禁火、扫墓 , 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 , 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 , 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 , 以锻炼身体 。因此 , 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 , 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 , 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 , 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 , 最早叫千秋 , 后为了避忌讳 , 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 , 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 , 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 , 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
鞠是一种皮球 , 球皮用皮革做成 , 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 , 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 , 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
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 , 春回大地 , 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 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
清明前后 , 春阳照临 , 春阳照临 , 春雨飞洒 , 种植树苗成活率高 , 成长快 。因此 , 自古以来 , 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 , 人大常委会规定 , 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 ,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 , 人们不仅白天放 , 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 , 象闪烁的明星 , 被称为“神灯” 。过去 , 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 , 便剪断牵线 , 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 , 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 , 给自己带来好运 。
◆国外的“清明节”
5月6日 叙利亚烈士节 。当晚政府要员设宴款待烈士亲属 。
5月30日 美国大多数州的“阵亡将士纪念日” 。
8月份 日本农历七八月间有个盂兰节 , 机关、企业放假3天 , 城里人返回乡下祭扫先人墓地 。
9月1日 突尼斯全国扫墓日 , 又叫英雄节 , 用以纪念在独立斗争中殉国的烈士 。
10月31日 墨西哥亡灵节(也译作万灵节) , 晚上人们穿着奇装异服 , 戴上祖辈相传的假面具 , 对着先人的亡灵又唱又跳 。相传这源自印第安人的风俗 。
11月1日 法国万灵节 。人们除祭扫先人陵墓 , 还到巴黎公社纪念碑献花 。
清明节的来历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元宵节)、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 。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说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 , 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 , 清明一到 , 气温升高 , 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 故有“清明前后 , 种瓜点豆” 。“植树造林 , 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 , 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 , 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 , 渐渐的 , 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 , 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 , 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 , 清明之日不动烟火 , 只吃凉的食品 。
清明节后雨水增多 , 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 , 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 , 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 , 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 , 迎来春天的气息 , 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
清明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 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 , 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 , 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 , 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 。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绵山景区景点之一:母子石像寒食节 , 宋后移到清明 。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 , 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 , 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 , 绵山所在地原叫“定阳” , 被晋文公更名为“介休” , 意为介子推休息之地 。现绵山已由当地人民开发为著名旅游景区 , 其中一重要景点就是高大的介子推母子石像 , 介子推成为当地人民效忠两全的人物的代表 。
相传大禹治水后 , 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 , 天下太平 。此时春暖花开 , 万物复苏 , 天清地明 , 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 。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 , 历代承袭成为习惯 。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 , 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 , 增添生活情趣 。
清明节流行扫墓 , 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 , 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 , “寒食上墓” 。因寒食与清明相接 , 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 。明清时期 , 清明扫墓更为盛行 。古时扫墓 , 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 。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 , 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 , 犹如筝的声音 , 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 , 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 , 据载 , 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 , 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 , 仕女云集 , 踏青之风也极盛 。
据说 , 插柳的风俗 , 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有的地方 , 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 , 以预报天气 , 古谚有“柳条青 , 雨蒙蒙;柳条干 , 晴了天”的说法 。黄巢起义时规定 , 以“清明为期 , 戴柳为号” 。起义失败后 , 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 , 只有插柳盛行不衰 。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 ,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 , 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条插土就活 , 插到哪里 , 活到哪里 , 年年插柳 , 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 , 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 。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 , 插柳戴柳 。因为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 。受佛教的影响 , 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 , 而称之为“鬼怖木” , 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 , 百鬼不入家 。”清明既是鬼节 , 值此柳条发芽时节 , 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 , 跨水作桥 , 汉人送客至此桥 , 折柳赠别 。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 , 灞陵伤别 。”古代长安灞桥两岸 , 堤长十里 , 一步一柳 , 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 , 折柳枝赠别亲人 , 因“柳”与“留”谐音 , 以表示挽留之意 。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 , 杨柳依依” 。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 , 不忍相别 , 恋恋不舍的心意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 , 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 , 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古人送行折柳相送 , 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 , 希望他到新的地方 , 能很快地生根发芽 , 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 。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 , 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 , 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 , 折尽边城路旁柳 。”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 。”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 , 连听到《折杨柳》曲 , 也会触动离绪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 , 何人不起故园情 。”其实 , 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 , 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 , 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
关于 “清明”的最早文字记载出于西汉刘安(公元前179—122)主编的《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 , 斗指乙 , 为清明” 。它包含两个意思 , 一是节气 , 二是节日 。二十四节气演变为节日的主要是“清明” 。根据 “荆楚岁时记”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 , 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也就是说从冬至到 “寒食节”中间相隔105天 。寒食节来源于战国时代晋国公子重耳和随从介子推在国外流亡期间 , 在深山里迷路 , 重耳饥饿、头昏眼花 , 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的一块肉 , 烧烤后给他吃 。19年后 , 重耳作了国王 , 要好好报答恩人 , 不料介子推在树林中被大火烧死 。重耳为了纪念他 , 下令“三日不得举火 , 冷食三日”后来把寒食的第一天称为“寒食节” 。古人又说“冬至百六日为清明”由此推算 , 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 。因为寒食接近清明 , 所以古人往往把寒食延至清明 。久而久之 , 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的区别了 , 到现在人们把寒食与清明并称 。清明习俗之一:扫墓清明扫墓是秦朝以后的事情 , 到了唐朝才盛行 。唐明皇在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下令:“寒食上坟 , 礼无经文 , 尽是相传 , 已成习俗 , 应该允许 , 使之永为常式 。”于是到了清明这一天“官员市庶 , 俱出郊省坟 , 以尽思时之敬 。”因为清明时节 , 大好春光 , 莺歌燕舞 , 大地返青 , “古墓累累春草绿 , 尽是生死离别处 。”此时 , 人们往往思念故人 , 于是扫墓便成为“思时之敬” 。清明习俗之二:踏青踏青 , 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 , 寻春等 。传说 , 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 。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 , 幸昆明池踏青 。”可见 , 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巳流行 。杜甫有“江边踏青罢 , 回首见旌旗”的诗句 。到了宋代 , 踏青之风盛行 。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生卒年月不详)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以汴京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 。在这一画卷中 , 画面人物就达550多人 , 牲畜50余头 , 船20多艘 , 车 , 轿20多乘 。由于全国各地春天到来的时间不一 , 因而踏青节也就有先有后 。农历二月二为福建一带的踏青节 , 三月三为陕西一带的踏青节 。北京、东北由于春来得特别迟 , 到了五月初五才开始踏青 。清明习俗之三:打球古代寒食清明期间还盛行打球的活动 。王建(公元751年—835年间)诗中有“殿前铺设两边楼 , 寒食宫人步打球” , 写的就是唐代宫女们于寒食、清明日踢球的情况 。打球有两种 , 一是步打 , 也就是“蹴鞠” , 另一种是马球 , 是骑在马上用球杖打的球 , 也叫“波罗球” 。“蹴鞠”的“蹴”是踢的意思 , “鞠”是球名 , 一种以皮革为外壳 , 里面装满毛发的球 。我国踢足球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 。到了唐代 , 足球运动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蹴鞠的器材到这时已改进为充气的“气球”了 , 而且有了球门 , 分甲、乙队 , 射门以分胜负 , 和近代的足球比赛差不多 。民间已发现有女子踢得一脚好球的记载 。唐代康骈(生卒年不详)撰的《剧谈录》云:“超 , 他日曾过胜业坊北街……有三髡女子 , 年方十七八在军中少年蹴鞠 , 接而送之 , 直高数丈;于是观众渐众 。超独异而迹之” 。到了宋代 , 在军队中仍然盛行马球 , 南宋的首都临安还出现了马球的民间俱乐部式的组织 。到了明代 , 马球依然是帝王们喜欢的一种游戏 , 一般在每年清明、端午节前后 , 同其它运动特别是军事操练结合起来进行 。清明习俗之四:放风筝许多地方流行清明放风筝的习俗 。早在2000多年的春秋时期 , 著名的匠师鲁班就曾制作木鸢 , 放上空中 , 三月不下 。墨子也曾斫木制鸢 。唐以后 , 木鸢才逐渐为纸鸢所代替 。五代时 , 李邺在纸鸢头上装竹笛 , 置丝鞭 , 风吹竹笛 , 发出的声音很象乐器“筝”的声音 , 因此而得名 。唐代诗人高骈在《风筝》诗中写道: “夜静弦声响碧空 , 宫商信任往来风 。依稀似曲才堪听 , 又被风吹别调中 。”当时 , 放风筝不仅装有弦或笛 , 有的还把明亮豪华的灯笼带到夜空 。到清代 , 放风筝 , 更为盛行 , 特别在北京更为热闹 , 从儿童到老翁 , 同在一起竞放风筝为乐 。作风筝 , 还要懂得一点美学原理和物理知识.江南各地和京津一带 , 都有不少善于制作风筝的能工巧匠 。特别是天津“风筝魏” , 已经三代从事这个美术工艺专业 , 制作精巧 , 有独特的风格 。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 , 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 , 清明一到 , 气温升高 , 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 故有“清明前后 , 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 , 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 ,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 , 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 , 渐渐的 , 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 , 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 , 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 , 清明之日不动烟火 , 只吃凉的食品 。
关于寒食 , 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 , 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 , 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 , 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 , 为了躲避祸害 , 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 , 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 , 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 , 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 , 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 , 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 , 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 , 重耳回国做了君主 , 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
晋文公执政后 , 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 , 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 , 心中有愧 , 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 , 差人去了几趟 , 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 , 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 , 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 , 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 , 没有找到 。于是 , 有人出了个主意说 , 不如放火烧山 , 三面点火 , 留下一方 , 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 , 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 , 大火熄灭后 , 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 , 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 , 然后安葬遗体 , 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 , 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 , 原来是片衣襟 , 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 , 但愿主公常清明 。
柳下作鬼终不见 , 强似伴君作谏臣 。
倘若主公心有我 , 忆我之时常自省 。
臣在九泉心无愧 , 勤政清明复清明 。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 , 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 , 在山上建立祠堂 , 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 晓谕全国 , 每年这天禁忌烟火 , 只吃寒食 。
走时 , 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 , 到宫中做了双木屐 , 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 , 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
第二年 , 晋文公领着群臣 , 素服徒步登山祭奠 , 表示哀悼 。行至坟前 , 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 , 绿枝千条 , 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 , 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 , 珍爱地掐了一下枝 , 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祭扫后 , 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 , 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
以后 , 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 , 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他勤政清明 , 励精图治 , 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
此后 , 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 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每逢他死的那天 , 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 , 捏成燕子的模样 , 用杨柳条串起来 , 插在门上 , 召唤他的灵魂 , 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 , 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每逢寒食 , 人们即不生火做饭 , 只吃冷食 。在北方 , 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 , 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每届清明 , 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 , 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 , 以示怀念 。
清明也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 , 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 , 斗指乙 , 则清明风至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 , 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 , 气温升高 , 雨量增多 , 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 , 点瓜种豆”、“植树造林 , 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
但是 , 清明作为节日 , 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 , 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 , 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 , 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 , 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
按照旧的习俗 , 扫墓时 , 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 , 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 , 再将纸钱焚化 , 为坟墓培上新土 , 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 , 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 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
清明节 , 又叫踏青节 , 按阳历来说 , 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 , 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 , 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 , 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 , 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
直到今天 , 清明节祭拜祖先 , 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
推荐阅读
- 哪些星座一直在等前任回头 他很难开展新的恋情
- 恋爱永远三分钟热度的星座 每一段感情都不长久
- 乌龟养殖密度
- 养小龙虾的风险
- 养泥鳅水深要多少
- 虹鳟鱼养殖条件
- 泥鳅的天敌有哪些
- 养白羽肉鸡一年多重
- 养小龙虾的基本知识
- 小龙虾的繁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