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后悔帮刘邦吗_刘邦后悔杀了韩信么

韩信为何不肯背叛刘邦错失自立山头的机会韩信审时度势,认为脱离刘邦自成第三势力是不可能的,因而放弃了 。
韩信要想独立于刘邦自成第三势力,他手下的将领们,甚至他的亲兵这一关就无法通过 。
他从刘邦轻易就可以进入他的军营,他的卧室,他不会不感到一旦背离刘邦,会有多大的危险 。即使他冒险独立,他也注定要失败的 。
所以,韩信没有成为第三势力,秦亡后没有出现三国,不是因为韩信的“妇人之仁”,而是韩信“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
韩信对于军事人材应该有知人善任的能力,但是,他未必善于控制部下 。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确不会树私dang、拉山头,也没有办法识别部下是对他忠诚还是对刘邦忠诚,更不用说以某种办法控制对他不忠诚的部下 。
没有这些能力,就不可能成为开国之君,三分天下是不可能的,即使他听了蒯彻的劝告,其结果只可能是悲惨的 。
韩信一连灭魏、徇赵、胁燕、定齐,齐国平定之后,他派人向刘邦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南边又与楚国相邻,如不设立一个代理王来统治,局势将不会安定 。
我希望做代理齐王,这样对形势有利 。” 当时,项羽正把刘邦紧紧围困在荥阳,情势危急,看了韩信上书内容,刘邦十分恼怒,大骂韩信不救荥阳之急竟想自立为王 。
张良、陈平暗中踩刘邦的脚,凑近他的耳朵说:“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就此机会立他为王,好好善待他,使他自守一方,否则可能发生变乱 。”?
刘邦经提醒也明白过来,改口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真王罢了,何必做个暂时代理的王呢?”于是派张良前去立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部队攻打楚军 。?
齐国失利,龙且战死,使项羽非常恐慌 。
派盱台人武涉前去游说韩信反汉与楚联合,三分天下称王齐地 。韩信谢绝说:“我奉事项王多年,官不过是个郎中,位不过执戟之士 。
我的话没人听,我的计谋没人用,所以才离楚归汉 。汉王刘邦授我上将军印,让我率数万之众,脱衣给我穿,分饮食给我吃,而且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 。
汉王如此亲近、信任我,我背叛他不会有好结果的 。我至死不叛汉,请替我辞谢项王的美意 。”
武涉游说失败后,齐人蒯通知道天下大局举足轻重的关键在韩信手中,于是用相人术劝说韩信,认为他虽居臣子之位,却有震主之功,名高天下,所以很危险 。
终于说动韩信,但韩信犹豫而不忍背叛刘邦,又自以为功劳大,刘邦不会来夺取自己的齐国,于是没有听从蒯通的计谋 。?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韩信为什么没能称帝?额韩信不自立山头,取汉自立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分析如下 。
第一、天下大势已定,项羽被灭,刘邦建立汉朝名正言顺,谁敢挑头闹事,就是乱臣贼子,会被百姓和文武百官讨伐 。
第二、刘邦是统帅之君,善于驾驭各种将领,并且自身具备老道的政治经验,是韩信的老领导,有效地震慑着韩信 。
第三、韩信自身起点较低,在项羽那里只是个普通士兵,是刘邦一手提拔他才有了他后来的辉煌,有恩于韩信 。
第四、韩信自身性格犹豫,军事能力一流但缺乏政治经验,最后只能是臣子的命 。
以上几方面,决定了韩信不能成为开国之君,而只是一名战将 。公元前196年,一个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就这样被杀了 。可以说,韩信之死不完全是因为功高盖主,不完全是因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因为他说这个话的时候,刘邦并没有杀他;而是因为他参与了一个谋反大案,被吕后所杀 。临死之前,韩信仰天长叹,说了这么一句话:“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是说我后悔啊,我后悔当初没有听蒯通的建议,以至于落到今天这个下场,被小孩子、女人所欺骗,所谋杀,我真是追悔莫及! 蒯通是个什么人?他给韩信出了什么计谋?他出此计谋是在什么时候? 蒯通原来叫蒯彻,为了避汉武帝的讳,后来史家写做蒯通 。蒯通这个人的身份,《史记》上的说法是叫范阳辩士,范阳在今天的河北省境内,大概蒯通祖上是范阳人;但同时《史记》也把这个蒯通称为齐之辩士,可见他活跃的地区是齐国,就是现在山东这个地方 。什么叫做辩士呢?辩士就是谋士,就是靠辩论、说服、出谋划策来谋生的士,所以也叫说客 。我们知道在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之交,社会上有一个阶层叫士,士是什么呢?就是低级贵族 。贵族一共有四等,天子、诸侯、大夫、士 。士和前三种贵族的区别在于什么地方呢?天子、诸侯、大夫都是有地盘的,有领地、有封地、有封国、封邑,而士是没有这些的,用现在的话说,士是没有不动产的 。士有什么呢?第一,他有一个贵族身份 。第二,一般来说士都有一技之长 。比如说他有武艺,武功好,这个叫做武士;如果他有文才,文笔好,这个叫做文士;如果说他计谋好,那他就叫做谋士;如果他口才好,那他就叫做辩士——这些人就是靠出谋划策、耍嘴皮子游走于诸侯权贵之间的,今天给你出个主意,明天给他出个主意 。他们是没有什么立场,没有什么是非的 。他反正就是给你出主意,如果你采纳我的主意,我被你雇佣了,我是忠心耿耿给你谋划;如果我的主意你不听,byebye,我换一个老板 。就像现在的什么策划大师、点子公司,也算是一种智力劳动吧 。蒯通就是这样一个人,而且是非常有名的辩士,曾经到处游说,天下闻名 。那么,蒯通是什么时候给韩信出的主意呢?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双方为争夺全国的统治权,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楚汉战争” 。在楚汉相争的过程当中,韩信的军事天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在公元前203年攻下齐国七十二城,强迫刘邦封自己为齐王,成为刘、项之外举足轻重的第三种力量 。对韩信来说,这确实是一个最好的造反机会 。因为当时刘邦也好,项羽也好,都不敢得罪韩信啊!这些谋士、辩士是何许人也,都是机灵鬼啊,他还能看不清这个?于是他们呼呼啦啦地都跑去找韩信,第一个来的叫武涉 。武涉是什么人呢?武涉是项羽手下的人,项羽把武涉派去就是想稳住韩信,让韩信守中立 。但是,由于武涉是项羽的人,他的说服力是很有限的 。第二个自动跳出来劝说韩信的就是蒯通 。此时的蒯通本来就是韩信身边的谋士,而且韩信将齐国的七十二座城市全部打下来也是出自蒯通的主意,所以蒯通的说服力比较强,说话分量比较重 。蒯通是这样去说服韩信的 。他说,我这个人会看相 。韩信说,你真的会看相吗?他说,是啊 。韩信说,你给我看看 。蒯通说,这个东西属于天机不可泄露 。韩信说,好好好,左右的人,你们都出去 。然后蒯通就对韩信说,相君之面不过封侯,而且会有危险——看你的脸是一个侯爵的水平,而且有风险;相君之背贵不可言——看你的背,背长得好,贵不可言 。武涉和蒯通都来游说韩信,他们俩的意思差不多,主要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说,韩信你现在的形势非常之好,在楚汉相争的这个战争中,你处于举足轻重的这样一种角色,这样一个分量 。武涉是这么说的:“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左投则汉王胜,右投则楚王胜 。”“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权是权重,不是权利 。什么叫做权呢?权就是秤砣,秤砣就叫做权 。那个秤杆叫衡,把秤拎起来,什么样的情况全靠秤砣在移动 。权的分量就叫做权重 。现在你这个秤砣往左边移移,刘邦就赢了;往右边移移,项羽就赢了 。所以叫“权在足下” 。什么叫足下呢?足下是古人对朋友辈的一种尊称 。古人的尊称有四种:陛下、殿下、阁下、足下 。这四种称呼共同的一个意思就是:我不敢看你的脸,因为你地位太高,面子太大 。见到皇帝我不敢看皇帝的脸,我只敢看你的台陛之下——大家知道皇帝的龙椅,就是那个宝座有一个台,台上面有台阶,那个台阶叫陛;见到太子或王子,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看你的宫殿之下;见到宰相,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敢看你的楼阁之下;见到尊贵的朋友,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敢看你的脚下,就是低头的意思 。权在足下,就看足下的这个足往哪边走,这叫做举足轻重,你这一抬脚就有分量 。蒯通也有这样的意思,蒯通怎么说的呢?“当今两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 。”所以武涉和蒯通这两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意思:韩信你在这个关键时刻可得站稳了立场,你一定要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这个政治斗争当中,站队是非常重要的——站队站对了,青云直上,富贵荣华;站错了,身败名裂,没有翻身的余地——你要想好了 。第二层意思,武涉和蒯通他们都说,你不能帮刘邦,为什么呢?因为刘邦的野心是很大的,他要兼并天下,他之所以重用你韩信是因为楚王项羽还在,他的头号敌人是项羽,他要用你来对付项羽;一旦项羽被他灭了,下一个轮到的就是你韩信 。因此韩信的命运和项羽的命运是连在了一起的 。
韩信后悔帮刘邦吗_刘邦后悔杀了韩信么
韩信真的背叛刘邦吗?他又是怎么死的【韩信后悔帮刘邦吗_刘邦后悔杀了韩信么】韩信(约前231-前196),汉族,古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人 。军事家,是西汉开国名将,汉初三杰之一,留下许多著名战例和策略 。韩信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历任大将军、左丞相、相国,封齐王、楚王、淮阴侯等,却也因其军事才能引起猜忌 。汉高祖刘邦战胜主要对手项羽后,韩信的势力被一再削弱;最后,韩信由于被控谋反,被吕雉(即吕后)及萧何骗入宫内,处死于长乐宫钟室 。我觉得是统治阶级枉杀韩信的一个借口 。狡兔死走狗烹,天下三分的时候韩信要叛变早叛变了,他没这么蠢 。韩信最后的结局是被吕后和萧何诱杀于长乐宫,用竹竿杀死的 。韩信原无反叛的意图,遭到不公待遇后,看透了刘邦,在陈曦上任前来访时跳动陈曦叛乱,已露反心 。后来就是陈曦叛乱,高祖亲征时,有人向吕后告密,吕后让萧何骗韩信入宫,杀的韩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