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萧何的君臣关系_请分析萧何与刘邦的关系

求一篇论述古代君臣关系的文章首先声明 不是本人写的
?dongligong
试论中国古代的君臣关系
自从有了皇帝和大臣,就有了君臣关系 。和其他关系比起来,君臣关系似乎是最难处理、最难把握尺度的一种关系 。处理好了,平步青云,鸡犬升天;处理不好,丢官弃爵,甚至连小命儿都不保 。君臣关系的复杂可见一斑 。
作为大臣,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如何处理君臣关系,其次才是如何为民办实事,如何帮助老百姓致富奔小康 。原因很简单,只有你处理好了君臣关系,你才能继续掌握和控制包括权力在内的各种社会资源,而这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基本前提 。丢了官,甚至连自己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遑论帮助百姓奔小康?
作为皇帝,处理君臣关系的压力似乎小一些 。因为皇帝对大臣,本身就是上级对下级,皇帝手中掌握的各种资源足够让很多人心甘情愿地为他卖命了 。皇帝更多的是布置任务、下达命令,根据大臣完成任务的效率和质量来论功行赏 。
但是,皇帝同样也不能忽视君臣关系 。因为君臣关系有的时候会戏剧性地发生转换 。今天还是贵为九五之尊的皇帝,明天很可能就变为别人的阶下囚了 。历史上皇帝被贬为庶民、沦为阶下囚的例子不胜枚举 。
可见,中国历史上的君臣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很多中类型,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
君强臣弱型:此种君臣关系最常见,也最容易得到大家的理解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为君臣关系定下了“君君臣臣”的基调,也就是说,君就是君,臣就是臣 。君为臣纲,大臣要听君主的 。但偏偏有大臣不信邪,甚至连布衣陈胜、吴广也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 。五代一个节度使也嚷嚷道: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而 。
君弱臣强型:此种君臣关系在王朝末期也很容易看到,如在春秋战国时期,周王虽在名义上贵为天子,但在实际上甚至连诸侯国的宰相都不如 。在三国时期,曹操也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此时的皇帝不过是一个傀儡而已 。唐末,唐朝皇帝则完全沦为节度使朱温的玩物,真是可悲 。
君强臣弱时,大臣处于弱势地位,言谈举止必要要小心谨慎,行事自然要战战兢兢 。所谓伴君如伴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皇帝是虎,大臣自然要低一等了,于是大臣就经常自称“犬马”,表示愿效犬马之劳,主子要出门,大臣可以当马来骑;主子要休息,大臣就是看门狗;主子要打猎,大臣就是猎狗,主子打完猎了,大臣就有可能被烹 。甚至主子犯错了,大臣也可以来当替罪羊 。
君弱臣强时,大臣似乎处于强势地位,但强势地位的大臣一不留神就成了君主,如赵匡胤,本来是后周的一员大将,看到自己的主子孤儿寡母比较好对付,就干脆把主子的皇袍扒了下来,自己披上 。后来又通过“杯酒释兵权”,很快就像变戏法儿一样将“君弱臣强”变成了“君强臣弱”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都是这种类型的人 。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中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建立新王朝,需要爱好战争和混乱的天才,——对学问及儒家伦理都嗤之以鼻,直到自己稳稳当当地坐到龙位之上,再将儒家的伦理捡起来,这可是个极有用的东西 。孙家洲:从“犬马”之喻看古代君臣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有善用比喻的特点 。许多深奥的道理,往往可以通过一个浅显的例证,便给以深刻的揭示、准确的表达 。以“犬马”喻古代的君臣关系,就是这样的例证之一 。
以君主为赶车的驭手,而以群臣为驰驱效力的马匹,这是自先秦以来惯用的一种比喻 。善用其喻者,把君主的求贤行为比喻为“千金买马”,典型材料为郭隗答燕昭王的求贤之问(见《战国策·燕一·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 。而汉武帝的求贤诏则把卓绝超群的人才比喻为不愿接受羁縻的骏马,“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 。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 。”(《汉书·武帝纪》)恶用其喻者,则教唆统治者鞭笞天下 。如韩非说,“今以国位为车,以势为马,以号令为辔,以刑罚为鞭策”(《韩非子·难势》) 。韩非还有一段御马之道的妙论:“王良、造父,天下之善御者也,然而使王良操左革而叱吒之,使造父操右革而鞭笞之,马不能行十里,共故也 。……夫以王良、造父之巧,共辔而御不能使马,人主安能与其臣共权以为治?”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犬有忠主之名、效力之实,因而自先秦以来也常用来比喻臣之事君 。只是功臣如果与犬相连,就难免带有一种特定的悲剧色彩 。春秋末年,在助越王勾践复仇称霸之后,范蠡选择了离国而去,在致文种书中就有“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之说 。而文种由于留恋权势,最终受诛,成为兔死狗烹的第一个典型 。汉高祖刘邦则把“功狗”的比喻运用到极致 。其一,在开国之初,论功行赏,刘邦以萧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引起了其他功臣的不满,但刘邦借题发挥说:在打猎时,追杀兽兔的固然是狗,但是给猎狗发出指令告知兽兔藏身之处的则是人 。“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 。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此论一出,“群臣皆莫敢言”(《史记·萧相国世家》) 。刘邦的“功狗”之论,虽然极为不雅,但镇住了出身草莽的一批军功新贵 。其二,诛杀韩信,使得“兔死狗烹”的影响力大增 。在楚汉之争方殷之时,蒯通劝说手握重兵的韩信及早独立,以免将来为刘邦所算计,他引用文种、范蠡“立功成名而身死亡”的教训,提醒韩信防范“野兽已尽而猎狗烹”的悲剧重演 。韩信终究不忍心背汉,数年之后,却被刘邦以诈谋擒获 。韩信当即感叹:“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自秦汉以下,大臣们在皇帝面前已经养成了以“犬马”自称的习惯 。汉武帝任命耿直大臣汲黯为淮阳太守 。汲黯不愿意离开朝廷,因而一再婉辞 。他说:“臣自以为填沟壑,不复见陛下,不意陛下复收之 。臣常有狗马之心,今病力,不能任郡事 。臣愿为中郎,出入禁闼,补过拾遗,臣之愿也
刘邦和萧何的君臣关系_请分析萧何与刘邦的关系
求一篇论述古代君臣关系的文章首先声明 不是本人写的
?dongligong
试论中国古代的君臣关系
自从有了皇帝和大臣,就有了君臣关系 。和其他关系比起来,君臣关系似乎是最难处理、最难把握尺度的一种关系 。处理好了,平步青云,鸡犬升天;处理不好,丢官弃爵,甚至连小命儿都不保 。君臣关系的复杂可见一斑 。
作为大臣,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如何处理君臣关系,其次才是如何为民办实事,如何帮助老百姓致富奔小康 。原因很简单,只有你处理好了君臣关系,你才能继续掌握和控制包括权力在内的各种社会资源,而这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基本前提 。丢了官,甚至连自己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遑论帮助百姓奔小康?
作为皇帝,处理君臣关系的压力似乎小一些 。因为皇帝对大臣,本身就是上级对下级,皇帝手中掌握的各种资源足够让很多人心甘情愿地为他卖命了 。皇帝更多的是布置任务、下达命令,根据大臣完成任务的效率和质量来论功行赏 。
但是,皇帝同样也不能忽视君臣关系 。因为君臣关系有的时候会戏剧性地发生转换 。今天还是贵为九五之尊的皇帝,明天很可能就变为别人的阶下囚了 。历史上皇帝被贬为庶民、沦为阶下囚的例子不胜枚举 。
可见,中国历史上的君臣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很多中类型,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
君强臣弱型:此种君臣关系最常见,也最容易得到大家的理解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为君臣关系定下了“君君臣臣”的基调,也就是说,君就是君,臣就是臣 。君为臣纲,大臣要听君主的 。但偏偏有大臣不信邪,甚至连布衣陈胜、吴广也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 。五代一个节度使也嚷嚷道: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而 。
君弱臣强型:此种君臣关系在王朝末期也很容易看到,如在春秋战国时期,周王虽在名义上贵为天子,但在实际上甚至连诸侯国的宰相都不如 。在三国时期,曹操也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此时的皇帝不过是一个傀儡而已 。唐末,唐朝皇帝则完全沦为节度使朱温的玩物,真是可悲 。
【刘邦和萧何的君臣关系_请分析萧何与刘邦的关系】君强臣弱时,大臣处于弱势地位,言谈举止必要要小心谨慎,行事自然要战战兢兢 。所谓伴君如伴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皇帝是虎,大臣自然要低一等了,于是大臣就经常自称“犬马”,表示愿效犬马之劳,主子要出门,大臣可以当马来骑;主子要休息,大臣就是看门狗;主子要打猎,大臣就是猎狗,主子打完猎了,大臣就有可能被烹 。甚至主子犯错了,大臣也可以来当替罪羊 。
君弱臣强时,大臣似乎处于强势地位,但强势地位的大臣一不留神就成了君主,如赵匡胤,本来是后周的一员大将,看到自己的主子孤儿寡母比较好对付,就干脆把主子的皇袍扒了下来,自己披上 。后来又通过“杯酒释兵权”,很快就像变戏法儿一样将“君弱臣强”变成了“君强臣弱”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都是这种类型的人 。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中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建立新王朝,需要爱好战争和混乱的天才,——对学问及儒家伦理都嗤之以鼻,直到自己稳稳当当地坐到龙位之上,再将儒家的伦理捡起来,这可是个极有用的东西 。孙家洲:从“犬马”之喻看古代君臣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有善用比喻的特点 。许多深奥的道理,往往可以通过一个浅显的例证,便给以深刻的揭示、准确的表达 。以“犬马”喻古代的君臣关系,就是这样的例证之一 。
以君主为赶车的驭手,而以群臣为驰驱效力的马匹,这是自先秦以来惯用的一种比喻 。善用其喻者,把君主的求贤行为比喻为“千金买马”,典型材料为郭隗答燕昭王的求贤之问(见《战国策·燕一·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 。而汉武帝的求贤诏则把卓绝超群的人才比喻为不愿接受羁縻的骏马,“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 。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 。”(《汉书·武帝纪》)恶用其喻者,则教唆统治者鞭笞天下 。如韩非说,“今以国位为车,以势为马,以号令为辔,以刑罚为鞭策”(《韩非子·难势》) 。韩非还有一段御马之道的妙论:“王良、造父,天下之善御者也,然而使王良操左革而叱吒之,使造父操右革而鞭笞之,马不能行十里,共故也 。……夫以王良、造父之巧,共辔而御不能使马,人主安能与其臣共权以为治?”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犬有忠主之名、效力之实,因而自先秦以来也常用来比喻臣之事君 。只是功臣如果与犬相连,就难免带有一种特定的悲剧色彩 。春秋末年,在助越王勾践复仇称霸之后,范蠡选择了离国而去,在致文种书中就有“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之说 。而文种由于留恋权势,最终受诛,成为兔死狗烹的第一个典型 。汉高祖刘邦则把“功狗”的比喻运用到极致 。其一,在开国之初,论功行赏,刘邦以萧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引起了其他功臣的不满,但刘邦借题发挥说:在打猎时,追杀兽兔的固然是狗,但是给猎狗发出指令告知兽兔藏身之处的则是人 。“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 。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此论一出,“群臣皆莫敢言”(《史记·萧相国世家》) 。刘邦的“功狗”之论,虽然极为不雅,但镇住了出身草莽的一批军功新贵 。其二,诛杀韩信,使得“兔死狗烹”的影响力大增 。在楚汉之争方殷之时,蒯通劝说手握重兵的韩信及早独立,以免将来为刘邦所算计,他引用文种、范蠡“立功成名而身死亡”的教训,提醒韩信防范“野兽已尽而猎狗烹”的悲剧重演 。韩信终究不忍心背汉,数年之后,却被刘邦以诈谋擒获 。韩信当即感叹:“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自秦汉以下,大臣们在皇帝面前已经养成了以“犬马”自称的习惯 。汉武帝任命耿直大臣汲黯为淮阳太守 。汲黯不愿意离开朝廷,因而一再婉辞 。他说:“臣自以为填沟壑,不复见陛下,不意陛下复收之 。臣常有狗马之心,今病力,不能任郡事 。臣愿为中郎,出入禁闼,补过拾遗,臣之愿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