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养殖技术


蜈蚣养殖技术

文章插图
蜈蚣是一味传统的重要动物药材 , 其药性和用途在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等著名医药文献中都有详明记述 。药源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 , 主产于湖北、浙江两省 , 其原动物经鉴定为少棘蜈蚣 。据报道 , 浙江主产于嘉兴地区的海宁、岱山两大产区 , 由于生产环境的变化 , 近一、二十年来 , 嘉兴地区年捕获量已从二百万条下降为一万余条 , 为了增殖蜈蚣资源 , 发展人工养殖 , 曾进行了小规模室内人工养殖和海岛放养试验 。在舟山地区对野外药用蜈蚣的资源进行了调查 , 分析了它的种群结构及其捕获量 。
在蜈蚣试养场开展了蜈蚣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对蜈蚣繁殖过程中的产卵量、产卵期、抱卵监护期、食卵和食卵后重新产卵、蜈蚣生长中的脱皮规律、生命周期和繁殖周期、蜈蚣的食性食料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研究 , 为人工养殖蜈蚣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养殖管理技术上突破了活体雌雄鉴别、提高孵化率等技术难关 , 并积累了一些克服霉菌病害、干燥、食料等困难的经验 。1976、1978年两次对横乐山海岛进行了成体蜈蚣放养 , 至1980年观察统计发现各代新蜈蚣均能活泼地生长 , 海岛放养是成功的 , 选择适宜的岛屿进行蜈蚣放养 , 也是发展养殖的方向之一 。
【蜈蚣养殖技术】
蜈蚣养殖技术

文章插图
生活习性
蜈蚣主要生活在多石少土的低山地带 , 平原地区只有少量分布 。每年惊蛰后 , 气温转暖 , 蜈蚣冬眠苏醒 , 开始出土活动 , 善居于阴湿的杂草丛中或乱石沟里 。从芒种到夏至 ,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 , 它又渐渐移到阴凉的壕沟、坟地、田埂或土坎的缝隙之中 , 避过炎热的白天 。到了晚秋季节 , 则又多栖于背风向阳的松土斜坡之下或树洞、树根较暖的地方 。总之 , 蜈蚣畏光羞明 , 昼伏夜出 , 喜欢在阴暗、潮湿、温暖、通风的洞穴中生活 。所以人工养殖蜈蚣时 , 就要据其生活习性 , 尽力创造它要求的生活条件 。如在饲养场内栽树种草 , 放置砖块瓦片等都是为满足蜈蚣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而采取的措施之一 。
蜈蚣一般都在夜间出来单独活动 。它虽有8只单眼 , 但视力弱 , 尤其是白天视力极差 。单独活动时至到触角相碰才绕道而行 , 各自回避 。在晴朗无风的夜晚 , 20~23时是它们活动的高峰期 。其活动的特点是夜间活动多 , 白天活动少;气温高于25℃时活动多 , 10~150C日活动少;10℃以下活动更少甚至停止活动;天气闷热 , 雨后的夜晚活动多 , 气温低的夜晚活动少;无风或微风的夜晚活动较多 , 大风(风力在六级以上)的夜晚活动少:雨后的夜晚活动多雨天的晚上活动少 。由此可见 , 蜈蚣活动的频率与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降雨量和光照强弱等气象因子都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人工养殖蜈蚣时都要注意以上气象因子对它生活的影响 。同时蜈蚣钻缝能力很强 , 因此蜈蚣能顺利钻过岩石、土坎等的隙穴 , 并能栖息在这些缝隙中 。
在蜈蚣生活密度过大或惊扰较多的情况下 , 易引起相互残杀而死亡 。但在饲养条件下 , 随着生活环境和饲养条件的改善 , 如提供足够的新鲜饲料和水源 , 不加大对它生活的惊扰 , 即使养殖密度较大 , 对其生活也无多大影响 。尤其是同一母体所产的蜈蚣因自幼在一起生活 , 长大后就是几十条卷伏在一起 , 也能和睦共居 。所以提供足够新鲜饲料和水源 , 保持安静的环境 , 是人工养殖蜈蚣的必备条件 。

蜈蚣养殖技术

文章插图
捕捉方法
一般在清明节前捕捉为好 。蜈蚣属卵生昆虫 , 根据蜈蚣喜阴湿、安静 , 怕强光等生活习性 , 选择丛林蔽阳或山坡向阴的地方作捕捉场地 。在这些地方放置鸡毛、杂骨或枯草树叶等引诱蜈蚣栖息产卵 , 于清明节前拣卵 。拣卵时连土带树枝杂草一起拿回 , 放人饲养池或饲养缸内覆盖后进行孵化 。孵化期间要经常轻轻翻动覆盖物 , 防止其他虫害侵入 , 以保证幼体顺利安全孵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