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公转与自转知识_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高中知识

"地球又自转有公转是以什么为参照物??地球又自转有公转是以{陌小天回答地球自转 , 是已地轴为参照物地球公转 , 是已太阳为参照物错了找我 , 这一张 , 我物理学的最好给分
地球的公转与自转知识_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高中知识
如何证明地球是自转和公转?有什么实验或者方法首先要确定地球为什么有公转 。
大概伽利略以前地球是没有公转与自转的说法的 , 后来由于对金星、木星、水星、土星的发现 , 人们发现如果以地球为中心的话 , 那么这些星球的轨道都不是圆了 , 而且很难用常规的数学公式来描述这些星球的运行轨道 , 为了找到一种简单的描述与预测这些星球的轨迹的公式 , 人们选择了以太阳为中心建立新的世界观 , 这个时候才有了地球的公转这个说法 , 同时也才有了地球自转的的说法 。
比如说如果人们试图描述银河系的各个星球运行情况 , 那么就不能以太阳为中心了 , 如果以银河系为中心 , 那么我们现在的地球公转就值得商榷了 , 如果地球以与银河系相同的转速围绕银河系中心转动 , 那么地球就根本不存在公转 , 自转也值得商榷 。
当然 , 按照现在适用的、以太阳为中心的世界观 , 地球的公转很好证明 , 即地球的四季更替 。自转也很好证明 , 即太阳昼夜更替 。
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原理地球存在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自转 , 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 。在地球赤道上 , 自转的线速度是每秒465米 。天空中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 。人们最早利用地球自转作为计量时间的基准 。自20世纪以来由于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 , 人们发现地球自转是不均的 。1967年国际上开始建立比地球自转更为精确和稳定的原子时 。由于原子时的建立和采用 , 地球自转中的各种变化相继被发现 。现在天文学家已经知道地球自转速度存在长期减慢、不规则变化和周期性变化 。
通过对月球、太阳和行星的观测资料和对古代月食、日食资料的分析 , 以及通过对古珊瑚化石的研究 , 可以得到地质时期地球自转的情况 。在6亿多年前 , 地球上一年大约有424天 , 表明那时地球自转速率比现在快得多 。在4亿年前 , 一年有约400天 , 2.8亿年前为390天 。研究表明 , 每经过一百年 , 地球自转长期减慢近2毫秒(1毫秒=千分之一秒) , 它主要是由潮汐摩擦引起的 。此外 , 由于潮汐摩擦 , 使地球自转角动量变小 , 从而引起月球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 , 使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变长 。除潮汐摩擦原因外 , 地球半径的可能变化、地球内部地核和地幔的耦合、地球表面物质分布的改变等也会引起地球自转长期变化 。
地球自转速度除上述长期减慢外 , 还存在着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化 , 这种不规则变化同样可以在天文观测资料的分析中得到证实 , 其中从周期为近十年乃至数十年不等的所谓"十年尺度"的变化和周期为2~7年的所谓"年际变化" , 得到了较多的研究 。十年尺度变化的幅度可以达到约±3毫秒 , 引起这种变化的真正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 其中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核幔间的耦合作用 。年际变化的幅度为0.2~0.3毫秒 , 相当于十年尺度变化幅度的十分之一 。这种年际变化与厄尔尼诺事件期间的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的异常变化具有相当的一致性 , 这可能与全球性大气环流有关 。然而引起这种一致性的真正原因目前正处于进一步的探索阶段 。此外 , 地球自转的不规则变化还包括几天到数月周期的变化 , 这种变化的幅度约为±1毫秒 。
地球自转的周期性变化主要包括周年周期的变化 , 月周期、半月周期变化以及近周日和半周日周期的变化 。周年周期变化 , 也称为季节性变化 , 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现的 , 它表现为春天地球自转变慢 , 秋天地球自转加快 , 其中还带有半年周期的变化 。周年变化的振幅为20~25毫秒 , 主要由风的季节性变化引起 。半年变化的振幅为8~9毫秒 , 主要由太阳潮汐作用引起的 。此外 , 月周期和半月周期变化的振幅约为±1毫秒 , 是由月亮潮汐力引起的 。地球自转具有周日和半周日变化是在最近的十年中才被发现并得到证实的 , 振幅只有约0.1毫秒 , 主要是由月亮的周日、半周日潮汐作用引起的 。地球自转一圈是23小时56分4秒 , 公转一圈是365天6小时9分9秒 。
地球本体的旋转运动 。地球环绕太阳运转的同时 , 自身也在不停地旋转着 , 这种旋转运动就叫做“地球自转” 。旋转1周就是1天 , 约等于24小时 。
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是公转 。在太阳引力的控制下 , 地球在一个近似圆形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行 , 公转一周为1年 。日地平均距离是1.5亿公里 , 地球在1年内绕了一个约9.4亿公里长的大圈子 。人类生存的地球要在365.25天绕这样大的一个圈子 , 它在空中运行时 , 每天要走257万公里 , 依此推算 , 1秒钟约走30公里!要比目前世界上最快的侦察飞机还快30倍 , 几乎是火车奔跑速度的1000倍 。
地球绕太阳转圈时 , 并不像在地面上回旋的陀螺那样 , 东摇西晃的 , 而是始终保持着自转轴指向一定的地方 , 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天空中的北极 。地球的赤道面(与自转轴垂直的圆面)与地球轨道平面(黄道面)是斜交的 , 其交角是23°26′ 。地球就是这样倾着身子绕太阳作公转运动的 。地球存在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自转 , 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 。在地球赤道上 , 自转的线速度是每秒465米 。天空中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 。人们最早利用地球自转作为计量时间的基准 。自20世纪以来由于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 , 人们发现地球自转是不均的 。1967年国际上开始建立比地球自转更为精确和稳定的原子时 。由于原子时的建立和采用 , 地球自转中的各种变化相继被发现 。现在天文学家已经知道地球自转速度存在长期减慢、不规则变化和周期性变化 。
通过对月球、太阳和行星的观测资料和对古代月食、日食资料的分析 , 以及通过对古珊瑚化石的研究 , 可以得到地质时期地球自转的情况 。在6亿多年前 , 地球上一年大约有424天 , 表明那时地球自转速率比现在快得多 。在4亿年前 , 一年有约400天 , 2.8亿年前为390天 。研究表明 , 每经过一百年 , 地球自转长期减慢近2毫秒(1毫秒=千分之一秒) , 它主要是由潮汐摩擦引起的 。此外 , 由于潮汐摩擦 , 使地球自转角动量变小 , 从而引起月球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 , 使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变长 。除潮汐摩擦原因外 , 地球半径的可能变化、地球内部地核和地幔的耦合、地球表面物质分布的改变等也会引起地球自转长期变化 。
地球自转速度除上述长期减慢外 , 还存在着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化 , 这种不规则变化同样可以在天文观测资料的分析中得到证实 , 其中从周期为近十年乃至数十年不等的所谓"十年尺度"的变化和周期为2~7年的所谓"年际变化" , 得到了较多的研究 。十年尺度变化的幅度可以达到约±3毫秒 , 引起这种变化的真正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 其中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核幔间的耦合作用 。年际变化的幅度为0.2~0.3毫秒 , 相当于十年尺度变化幅度的十分之一 。这种年际变化与厄尔尼诺事件期间的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的异常变化具有相当的一致性 , 这可能与全球性大气环流有关 。然而引起这种一致性的真正原因目前正处于进一步的探索阶段 。此外 , 地球自转的不规则变化还包括几天到数月周期的变化 , 这种变化的幅度约为±1毫秒 。
地球自转的周期性变化主要包括周年周期的变化 , 月周期、半月周期变化以及近周日和半周日周期的变化 。周年周期变化 , 也称为季节性变化 , 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现的 , 它表现为春天地球自转变慢 , 秋天地球自转加快 , 其中还带有半年周期的变化 。周年变化的振幅为20~25毫秒 , 主要由风的季节性变化引起 。半年变化的振幅为8~9毫秒 , 主要由太阳潮汐作用引起的 。此外 , 月周期和半月周期变化的振幅约为±1毫秒 , 是由月亮潮汐力引起的 。地球自转具有周日和半周日变化是在最近的十年中才被发现并得到证实的 , 振幅只有约0.1毫秒 , 主要是由月亮的周日、半周日潮汐作用引起的 。
地球公转
1543年著名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一书中首先完整地提出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 , 公转轨道半长径为149597870公里 , 轨道的偏心率为0.0167 , 公转的平均轨道速度为每秒29.79公里;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为23°27' , 称为黄赤交角 。地球自转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 , 地球公转及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了四季的交替 。
从地球上看 , 太阳沿黄道逆时针运动 , 黄道和赤道在天球上存在相距180°的两个交点 , 其中太阳沿黄道从天赤道以南向北通过天赤道的那一点 , 称为春分点 , 与春分点相隔180°的另一点 , 称为秋分点 , 太阳分别在每年的春分(3月21日前后)和秋分(9月23日前后)通过春分点和秋分点 。对居住的北半球的人来说 , 当太阳分别经过春分点和秋分点时 , 就意味着已是春季或是秋季时节 。太阳通过春分点到达最北的那一点称为夏至点 , 与之相差180°的另一点称为冬至点 , 太阳分别于每年的6月22日前后和12月22日前后通过夏至点和冬至点 。同样 , 对居住在北半球的人 , 当太阳在夏至点和冬至点附近 , 从天文学意义上 , 已进入夏季和冬季时节 。上述情况 , 对于居住在南半球的人 , 则正好相反 。
地极移动
地极移动 , 简称为极移 , 是地球自转轴在地球本体内的运动 。1765年 , 欧拉最先从力学上预言了极移的存在 。1888年 , 德国的屈斯特纳从纬度变化的观测中发现了极移 。1891年 , 美国天文学家张德勒指出 , 极移包括两个主要周期成分:一个是周年周期 , 另一个是近14个月的周期 , 称为张德勒周期 。前者主要是由于大气的周年运动引起地球的受迫摆动 , 后者是由于地球的非刚体引起的地球自由摆动 。极移的振幅约为±0.4角秒 , 相当于在地面上一个12×12平方米范围 。
由于极移 , 使地面上各点的纬度、经度会发生变化 。1899年成立了国际纬度服务 , 组织全球的光学天文望远镜专门从事纬度观测 , 测定极移 。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 ,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开始 , 国际上相继开始了人造卫星多普勒观测、激光测月、激光测人卫、甚长基线干涉测量、全球定位系统测定极移 , 测定的精度有了数量级的提高 。
根据近一百年的天文观测资料 , 发现极移包含各种复杂的运动 。除了上述周年周期和张德勒周期外 , 还存在长期极移 , 周月、半月和一天左右的各种短周期极移 。其中长期极移表现为地极向着西径约70°~80°方向以每年3.3~3.5毫角秒的速度运动 。它主要是由于地球上北美、格棱兰和北欧等地区冰盖的融化引起的冰期后地壳反弹 , 导致地球转动惯量变化所致 。其它各种周期的极移主要与日月的潮汐作用以及与大气和海洋的作用有关 。
岁差与章动
在外力的作用下 , 地球的自转轴在空间的指向并不保持固定的方向 , 而是不断发生变化 。其中地轴的长期运动称为岁差 , 而周期运动称为章动 。岁差和章动引起天极和春分点位置相对恒星的变化 。公元前二世纪 , 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在编制一本包含1022颗恒星的星表时 , 首次发现了岁差现象 。中国晋代天文学家虞喜 , 根据对冬至日恒星的中天观测 , 独立地发现了岁差 。据《宋史·律历志》记载:"虞喜云:'尧时冬至日短星昴 , 今二千七百余年 , 乃东壁中 , 则知每岁渐差之所至'" 。岁差这个名词即由此而来 。
牛顿第一个指出产生岁差的原因是太阳和月球对地球赤道隆起部分的吸引 。在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下 , 地球自转轴在空间绕黄极描绘出一个圆锥面 , 绕行一周约需26000年 , 圆锥面的半径约为23°.5 。这种由太阳和月球引起的地轴的长期运动称为日月岁差 。除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外 , 地球还受到太阳系内其它行星的引力作用 , 从而引起地球运动的轨道面 , 即黄道面位置的不断变化 , 由此使春分点沿赤道有一个小的位移 , 称为行星岁差 。行星岁差使春分点每年沿赤道东进约0.13角秒 。
地球自转轴在空间绕黄极作岁差运动的同时 , 还伴随有许多短周期变化 。英国天文学家布拉得雷在1748年分析了20年恒星位置的观测资料后 , 发现了章动现象 。月球轨道面(白道面)位置的变化是引起章动的主要原因 。目前天文学家已经分析得到章动周期共有263项之多 , 其中章动的主周期项 , 即18.6年章动项是振幅最大的项 , 它主要是由于白道的运动引起白道的升交点沿黄道向西运动 , 约18.6年绕行一周所致 。因而 , 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也有相同周期变化 , 在天球上它表现为天极在绕黄极作岁差运动的同时 , 还围绕其平均位置作周期为18.6年的运动 。同样 , 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也具有周期性变化 , 并引起相应周期的章动 。
地球的公转与自转知识_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高中知识
什么叫做公转?和自转?地球公转 : 地球公转以太阳为中心, 围绕着太阳旋转, 称为公转 。
地球公转的轨迹是椭圆形, 而地球公转一次, 大约需时一年 。
地球自转 : 地球每天由西向东不停地转动, 因此我们会看到太阳由 东方升起, 从西方落下 。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 划分为二十四小时 。自转 :
zì zhuàn
1.自行转动 。2.天文学名词 。凡卫星、行星、恒星、星系绕着自己的轴心转动 , 谓之自转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月亮自转一周的时间跟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相同 , 都是27天7小时43分11.5秒 。地球自转轴与黄道面成66.34度夹角 。
地球同太阳系其他八大行星一样 , 在绕太阳公转的同时 。围绕着一根假想的自转轴在不停地转动 , 这就是地球的自转 。
几百年前 , 人们就提出了很多证明地球自转的方法 , 著名的“傅科摆”使我们真正看到了地球的自转 , 但是 , 地球为什么会绕轴自转?为什么会绕太阳公转呢?这是一个多年来一直令科学家十分感兴趣的问题 , 粗略看来 , 旋转是宇宙间诸天体一种基本的运动形式 , 但要真正回答这个问题 , 还必须首先搞清楚地球和太阳系是怎么形成的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产生与太阳系的形成密切相关 。
现代天文学理论认为 , 太阳系是由所谓的原始星云形成的 , 原始星云是一大片十分稀薄的气体云 , 50亿年前受某种扰动影响 , 在引力的作用下向中心收缩 。经过漫长时期的演化 , 中心部分物质的密度越来越大 , 温度也越来越高 , 终于达到可以引发热核反应的程度 , 而演变成了太阳 。在太阳周围的残余气体则逐渐形成一个旋转的盘状气体层 , 经过收缩、碰撞、捕获、积聚等过程 , 在气体层中逐步聚集成固体颗粒、微行星、原始行星 , 最后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大行星和小行星等太阳系天体 。
我们知道 , 要测量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 , 可以用速度来表示 , 那么物体的旋转状况又用什么来衡量呢?一种办法就是用“角动量” 。对于一个绕定点转动的物体而言 , 它的角动量等于质量乘以速度 , 再乘以该物体与定点的距离 。物理学上有一条很重要的角动量守恒定律 , 它是说 , 一个转动物体 。如果不受外力矩作用 , 它的角动量就不会因物体形状的变化而变化 。例如一个芭蕾舞演员 , 当他在旋转过程中突然把手臂收起来的时候(质心与定点的距离变小) , 他的旋转速度就会加快 ,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角动量不变 。这一定律在地球自转速度的产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
形成太阳系的原始星云原来就带有角动量 , 在形成太阳和行星系统之后 , 它的角动量不会损失 , 但必然发生重新分布 , 各个星体在漫长的积聚物质的过程中分别从原始星云中得到了一定的角动量 。由于角动量守恒 , 各行星在收缩过程中转速也将越来越快 。地球也不例外 , 它所获得的角动量主要分配在地球绕太阳的公转 , 地月系统的相互绕转和地球的自转中 , 这就是地球自转的由来 , 但要真正分析地球和其他各大行星的公转运动和自转运动还需要科学家们做大量的研究工作 。
这就是说 , 在地球的形成过程中 , 运动——尤其指旋转 , 自始至终伴随着地球的形成过程而不是地球形成之后再在某种原因下开始自转或公转的 。
太阳系的几乎所有天体包括小行星都自转 , 而且是按照右手定则的规律自转 , 所有或者说绝大多数天体的公转也都是右手定则 。为什么呢?太阳系的前身是一团密云 , 受某种力量驱使 , 使它彼此相吸 , 这个吸积过程 , 使密度稀的逐渐变大 , 这就加速吸积过程 。原始太阳星云中的质点最初处在混沌状 , 横冲直闯 , 逐渐把无序状态变成有序状态 , 一方面 , 向心吸积聚变为太阳 , 另外 , 就使得这团气体逐渐向扁平状发展 , 发展的过程中 , 势能变成动能 , 最终整个转起来了 。开始转时 , 有这么转的 , 有那么转的 , 在某一个方向占上风之后 , 都变成了一个方向 , 这个方向就是现在发现的右手定则 , 也许有其他太阳系是左手定则 , 但在我们这个太阳系是右手定则 。地球自转的能量来源就是由物质势能最后变成动能所致 , 最终是地球一方面公转 , 一方面自转 。
【公转的定义】
一个天体围绕着另一个天体转动叫做公转 。
太阳系里的行星绕着太阳转动 , 或者各行星的卫星绕着行星而转动 , 都叫做公转 。
【地球的公转】
地球公转一周的周期称为一太阳年 , 约为365天4小时58分56秒
【公转原因的推测】
所有较大的“星球”为什么会“自转”?所有的小“分子”为什么又会在做永不停息的“布朗运动”?所有的“电子”又为什么会在“原子核”周围“公转”?它们转来转去不“晕”吗?
●首先它们又不是“动物”当然是不会觉得“晕”了 。而为什么它们会“自转” , 其实根本原因还是要归根到“磁场”上!
●我们先来看一个现象就差不多知道怎么回事了 。下面是一个“大风车” , 只要旁边有一个“蜡烛”在“烧火” , “空气”的“密度”就会“不均匀” , 从而使“空气”产生“对流” , 因此大风车便“旋转”了起来!那么我们在看看无论是“星球”还是“磁铁”的“磁场”是“均匀”的吗?很明显是不均匀的 , 否则也不会把“磁铁”上的“纸”抖一抖就会让“磁粉”自然显现出“磁力线”来如下图 。
●也就是说 , 最先 , 电子因为“原子核”的磁场“不均匀”产生了“电子”的永不停息的“公转” , 就像“空气的对流”;于是产生了“分子”用不停息的做“布朗运动”;由此所“拼合而成”每个“星球”的整体 , 也整合而成了大的“磁场” , 而这个磁场也必然是不均匀的 , 于是 , 当“星球”足够大 , 磁场足够强的时候 , 在几乎没有“阻力”的“真空”里 , 就把“星球”自己也带动了,“公转”同理 。自传就是相对自己原地转 , 相对其他星球静止
公转就是相对其他星球转 , 相对自己静止公转是地球绕着太阳转
自转是地球本身在转我用大白话跟你说吧 。
地球自转就是地球自己转圈圈 。
地球公转就是地绕着太阳转圈圈 。
【地球的公转与自转知识_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高中知识】还不理解的话 , 你就自己一边狂摇头(自转) , 一边绕着你家的桌子转圈 。(公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