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怀了三胎怎么办 事业单位人员超生三胎
据了解到,关于事业单位怀了三胎怎么办的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大家都知道虽然三胎政策总被人提起,但没有迹象表明短时间内会开放三胎,也就是说现在生三胎仍然是违法的,那么事业单位怀了三胎怎么办呢?公职人员三胎意外怀孕怎么办?下面就跟小编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文章插图
事业单位怀了三胎怎么办【事业单位怀了三胎怎么办 事业单位人员超生三胎】公职人员生三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按照本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缴纳社会抚养费的人员,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其他人员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组织给予纪律处分 。
第四十一条规定不符合本法第十八条规定生育子女的公民,应当依法缴纳社会抚养费 。
未在规定的期限内足额缴纳应当缴纳的社会抚养费的,自欠缴之日起,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收滞纳金;仍不缴纳的,由作出征收决定的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
文章插图
公职人员生三胎会被开除吗?首先需要肯定一点的是:目前来说,一般家庭生育三胎依旧是违反计划生育规定的 。但如果是符合以下条件的居民家庭,是可以合法生育三胎的,绝不罚款 。
一、再婚夫妻
①再婚夫妻各生育1个子女,再婚后已共同生育1个子女的;
②再婚夫妻一方已生育1个子女,另一方未生育,再婚后已共同生育1个子女的;
③再婚夫妻一方已生育2个子女,另一方未生育或者生育1个子女,再婚后无共同生育子女的;
二、特殊情况
①夫妻因不孕不育症没有生育,依法收养2个子女后,身体恢复健康后,可再生育一子女;
②夫妻虽然已经生育两个子女,但是其中一个或两个被依法鉴定为残病儿的,可以再生育一子女;
当然,除了以上5种情况之外:凡是符合法律、法规,当地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情形的,也可以生育三胎 。
超生三胎罚款规定如下:
①农村居民超三胎的,对夫妻双方分别按当地乡镇农民上年人均纯收入额为基数,一次性征收三倍以上六倍以下的社会抚养费 。
②符合再生育一个子女的条件,但是如果生育时间上没有达到间隔时间(头胎和三胎之间的时间间隔不满4年)或者再生年龄(女方年龄不满28周岁)的,每提前一年将按照夫妻双方上年度总收入的40%征收费用,以年为单位,不足一年的按照一年计算 。
③符合再生育一个子女条件未取得生育证生育的,按照其上年度总收入的百分之三十征收 。
④因实施非医学需要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谎报婴儿死亡或遗弃、买卖、残害婴幼儿后违法生育的,按违法多生育子女征收标准的二倍征收 。
文章插图
多地改规"超生即开除"广东、海南、宁夏等地的计生条例已删除公职人员“超生即开除”的规定 。
2018年5月31日,《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获通过,自当日起施行 。据修改前的计生条例,公职人员“超生”会被开除,而修改后的计生条例显示,公职人员“超生”,面临的是行政处分 。
2018年9月30日,《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海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获通过,自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 。最新的计生条例显示,国家人员若超生,面临的不再是“超生即开除”,而是“应当依法给予处分” 。
2020年6月9日,宁夏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表决通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修改 。此次修改删去了对国家工作人员超生给予开除处分的内容,修改为“属国家工作人员的,依法给予处分” 。
2020年5月14日,针对此前广东发生的公职人员生三胎被开除事件,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表示,2019年,根据公民审查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对地方性法规中“超生即辞退”的规定进行了审查研究 。审查研究认为,我国人口发展已呈现出重大转折性变化,地方性法规中“超生即辞退”和其他一些严格控制措施、处罚处分等规定,虽有上位法的一定依据,但总的看已经不适应、不符合党和国家关于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精神和方向,应当适时调整,建议有关方面研究启动修改完善工作 。
与此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将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立法的备案审查工作,紧密关注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有关情况,对相关法律问题及时认真研究,为国家尽快出台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生育政策及修改完善法律法规提出对策建议 。
以上是事业单位怀了三胎怎么办的全文内容,更多的热点资讯请访问首页 。
推荐阅读
- 今日惊蛰:三分之一国土破冰
- 中国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完成 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完成
- 新西兰发生强震 新西兰发生强震海啸
- 买花注意事项 花市买花注意事项
- 0元免单群是咋回事 0元免单群可信吗
- 交了十年农保改交社保划算吗 新农保不交了可以退吗
- 农保转灵活就业社保怎样办理 农保转灵活就业
- 2021年黄金暴跌 2021年黄金暴涨
- 关于微生物菌剂的种植问题!微生物菌剂冻了还有效果吗?
- 扣税标准2021标准 扣税标准2021标准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