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发现1.2亿前古喙鸟幼体

据了解到,关于辽西发现1.2亿前古喙鸟幼体的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对于古生物的研究我国的古生物学家从未停止过脚步,而就近日据相关媒体报道称,在我国的辽西发现了1.2亿年前古喙鸟幼体化石,这一发现将会对古生物学家研究鸟类起源演化提供极大的帮助,对此想要了解更多有关资讯的话下面就来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
辽西发现1.2亿前古喙鸟幼体

辽西发现1.2亿前古喙鸟幼体

文章插图
由恐龙演化而来的鸟类是如何起源、演化的?相关研究一直备受古生物学界关注 。
中国、瑞士、德国科学家通过合作,对产自中国辽西地区热河生物群一件约1.2亿年前的古喙鸟标本进行研究,最新揭示出鸟类演化的一个重要阶段 。古喙鸟体型只有鸽子大小,因其不发育牙齿,所以代表了现代无齿的鸟类与具有牙齿的反鸟类分化的重要证据 。
同时,白垩纪(距今约1.45亿年-6600万年)繁盛的具有牙齿的反鸟主要栖息在树上,在6600万年前的大灭绝事件中与恐龙一同灭绝 。而古喙鸟等以种子为食的陆栖鸟类所占据的生态位使鸟类冠群得以在白垩纪-古近纪(K-Pg)大灭绝中存活下来 。这意味着现今所有的鸟类都是与古喙鸟相似的、地面生活且不发育牙齿的真鸟类的后代 。
由瑞士弗里堡大学克里斯蒂安·福斯(Christian Foth)、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世营、德国阿尔特米尔河谷恐龙博物馆弗雷德里克·史宾德勒(Frederik Spindler)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林有海、杨锐等共同完成的古喙鸟研究成果论文,近日已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地球科学前沿》(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发表 。
王世营博士研究生接受中新社采访人员采访介绍说,长期以来,德国索伦霍芬发现的始祖鸟一直是古生物学家探索鸟类起源的最重要的证据 。不过,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热河生物群发现大量带羽毛恐龙和原始鸟类,为鸟类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更多关键性证据 。
合作团队最新对热河生物群的古喙鸟化石标本进行研究,他们采用红蓝成像方式拍照,结果令人惊讶:其骨头发出红色光泽,而围岩仍然保持着灰色 。经过多次调试,该化石标本呈现出一幅伪彩图像,不仅提供研究所需的信息,还具有一定的美感 。
研究人员通过对比发现,该化石标本应该归属于古喙鸟,而且该标本体型较小,骨骼的愈合程度较低,代表了古喙鸟的幼年阶段 。此外,该标本解剖特征明显适合陆地行走,比如后肢较长,趾爪较短且弯曲程度较低 。
王世营指出,本次研究的古喙鸟化石标本最重要的信息来自于一团黑色的飞羽印痕 。如此发达的飞羽出现在体型娇小的幼年个体身上,是一个非常不寻常的特征 。它表明,古喙鸟在体型明显小于体成熟时就已经具备一定的飞行能力,而现生鸟类具备飞行能力时体型则已经达到体成熟大小 。
此外,古喙鸟化石标本的腹部保存有一些尚未完全消化的种子化石,但未保存胃石,而体型更大古喙鸟则保存胃石 。研究团队认为,对现代食种鸟类的研究表明,处于不同个体发育阶段的个体可能更喜欢不同大小的种子,这说明古喙鸟可能在发育过程中改变了食性 。
古生物研究意义
辽西发现1.2亿前古喙鸟幼体

文章插图
早在达尔文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并第一次正式提出其伟大的演化理论一百多年之后,它仍然受到如此高的关注 。化石是支持生物演化理论最直观的证据,当年很多困扰达尔文的许多化石记录,现在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答 。
古生物学的研究意义:古生物学是一门古老但绝不陈旧的学科,它充满活力 。关于生命的演化仍有数不清的难题,无论是地球的过去,还是人类的过去 。
“当我们有机会将过去留下的痕迹,一点一滴地挖掘并呈现出来,拼凑成一段段生命的轨迹,是无比神奇的过程 。”胡晗说,“那种心境,就像是闯入了一个桃花源 。”
桃花源里的古生物学家自带一种“光芒”,穿梭在时光里,好像忘却了现实 。这也是人们武断地理解这份工作的依据——他们所做的都是无用的 。
无论是《演化》还是《化石》,都在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 。
当你对地球生命漫长演化历史的了解越深入,就越发感知人类的渺小 。演化的事实一次又一次提醒着人类,生物演化并没有预设的方向性,也没有高低、优劣之分,随机才是生物演化的重要特征,人类并不比其他生物类群更加高等 。这关系到人类如何看待和理解世界,关系到人类每一次与自然博弈时的选择 。邢路达说,“去人类中心主义并不会带来道德感的崩塌,相反,它会让人更谦卑 。”
除此之外,用另一个词来形容这门学科迷人的地方,王维说,是“包容” 。从最简单的结构观察和描述入手,直到深入演化的理论境地,它可高可低,可深可浅 。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在此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一边发现,一边询问为什么 。
以上正是让更多读者了解这门学科的理由,也是翻译小组愿意坚持分享更多科普作品的原因 。也许有一天,你会因为这些作品,而与自然产生神奇的共鸣,也像“大头大脑”小组那样,从此“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
拓展阅读:三峡地区首次发现5.5亿年前的埃迪卡拉化石
辽西发现1.2亿前古喙鸟幼体

文章插图
1946年,地质学家斯普里格(Sprigg)被派往澳大利亚内陆评估一个荒废已久的矿场 。一天,他在山头吃午餐时,不经意间翻动了一块石头,惊讶地发现石头的背面有一个奇特的痕迹,应该是一枚指纹形状的化石 。他仔细研究了化石的地层,认为其所在之处应当远在最早的寒武纪化石之下 。可按照当时的认知,此处是不可能出现如此复杂的宏体生物化石 。最终,斯普里格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对生命演化历程的认识 。也因此将斯普里格吃饭的山头用来命名了一个全新的地质年代单位——埃迪卡拉纪(Ediacaran Period; 距今6.35-5.41亿年前),而那块指纹状的化石就是埃迪卡拉生物群最具代表性的物种之一:狄更逊虫Dickinsonia 。
虽然狄更逊虫是埃迪卡拉生物群最常见的化石之一,但之前也仅发现于澳大利亚和波罗的板块(俄罗斯白海和东欧一些地区),直到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才在我国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系灯影组的石板滩生物群找到了它的踪迹 。
【辽西发现1.2亿前古喙鸟幼体】以上是辽西发现1.2亿前古喙鸟幼体的全文内容,更多的热点资讯请访问首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