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大数据杀熟拟入法

据了解到,关于禁止大数据杀熟拟入法的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相信有很多网友就有在平常订酒店、点外卖的时候发现自己下单竟然要比别人贵,重点自己买的次数还比较多的,这就是最近常说的大数据杀熟,针对这种现象也是有很多人都提出了疑惑,对此也就有了相关法律来规范,据了解禁止大数据杀熟拟入法,那么大数据杀熟侵犯了消费者哪些权利,接下来大家就随小编一起了解看看~

禁止大数据杀熟拟入法

文章插图
禁止大数据杀熟拟入法同一款产品或服务,“熟客”价格总是比新用户更高 。想必,不少人都遇到过类似的“杀熟”情况 。
近年来,外卖、旅游等平台“大数据杀熟”屡屡为人诟病,但在法律层面,一直没有明确限制 。不过好消息来了,我国拟立法禁止“大数据杀熟”,对“大数据杀熟”进行规范 。
据报道,17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第三次审议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对“大数据杀熟”等问题作出规制 。
据悉,草案三审稿规定,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不得对个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 。
草案三审稿充分赋予个人自主选择是否接受自动化决策的权利,明确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通过自动化决策方式向个人进行信息推送、商业营销,应当同时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向个人提供拒绝的方式 。通过自动化决策方式作出对个人权益有重大影响的决定,个人有权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予以说明,并有权拒绝仅通过自动化决策的方式作出决定 。
此外,草案三审稿还对大型互联网平台和小型个人信息处理者进行了区分,规定大型互联网平台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平台规则;授权国家网信部门针对小型个人信息处理者制定相关规则 。
禁止大数据杀熟拟入法

文章插图
大数据杀熟侵犯了消费者哪些权利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召开网络消费领域算法规制与消费者保护座谈会时指出,部分互联网平台利用算法技术进行“大数据杀熟”,损害了网络领域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此应加强算法应用的有效规制 。
“大数据杀熟”从2018年开始被媒体广泛报道 。据了解,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购物、交通出行、旅游住宿、订餐外卖、网络游戏等生活消费领域都出现了大型平台企业 。这些平台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丰富的产品或服务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 。
前不久,某外卖平台被曝出会员的配送费比非会员贵,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
接受《法治日报》采访人员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大数据杀熟”在本质上是一种差异化定价行为 。考虑到不同的交易成本,差异化定价本来属于企业经营自由的范围,但任何自由都有限度,一旦差异化定价的自由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变成违法行为 。
《法治日报》采访人员发现,除了外卖平台,其他电商平台也存在“大数据杀熟”的现象 。
2020年11月,来自北京的韩女士在某电商平台购物,下单时使用了自己经常用的账号,价格显示为122元,结账时使用了不常用的账号,发现竟然便宜了25元,原来该电商平台在普通账号的界面上多出了一张“满69元减25元的优惠券” 。
来自辽宁的朱女士经常使用某打车软件,她发现自己每次打车的费用比新用户要贵几元钱 。“我们其实都知道平台这么做的逻辑,老客户对品牌、平台有了忠诚度,可以暗中薅羊毛 。而对于新用户,可以先给点甜头,然后发展成老客户,再暗中薅羊毛 。”朱女士说 。
所谓“大数据杀熟”,是指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贵出许多,经营者运用大数据收集消费者的信息,分析其消费偏好、习惯,将同一产品或服务以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的消费者,从而获取更多的利益 。2020年11月1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起草的《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将“大数据杀熟”定义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差别待遇 。
【禁止大数据杀熟拟入法】采访中,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认为,“大数据杀熟”主要侵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此外,各大平台是通过大数据收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从而推测出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如果不符合知情—同意原则,则可能涉嫌侵害个人信息权益 。“‘大数据杀熟’对于公平竞争、诚实信用的市场秩序具有破坏效应,可能引发社会信任危机 。”
在上海恒衍达律师事务所律师王艳辉看来,“大数据杀熟”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了消费者享有知情权,即“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消费者有权让经营者提供价格情况,当然也包括差异化定价的情况 。
“‘大数据杀熟’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还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 。”王艳辉说,尤其是在当前头部互联网企业涉嫌垄断的情况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加上“杀熟”,会让市场进一步失控 。
据王艳辉介绍,我国现行法律已经建立了针对“大数据杀熟”行为进行规制的整体结构 。例如,电子商务法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根据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特征向其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搜索结果的,应当同时向该消费者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尊重和平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电子商务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违反本法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提供搜索结果,或者违反本法第十九条规定搭售商品、服务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
“但从监管层面来看,由于目前在理论上针对‘大数据杀熟’的违法边界还存在争议,故执法尚未成熟 。”王艳辉认为,当下的监管主要体现在数据安全和价格垄断上,包括违规搜集、使用个人信息等 。因此,相关规定的落实有赖于经营者、消费者、监管者多方发力,齐头并进 。
在郑宁看来,平台在搜集用户个人信息时,要遵循知情—同意原则,创新获利应当建立在充分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基础上,而不是利用“大数据杀熟” 。同时,消费者也要货比三家,在多个平台上询价;要有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尤其在涉及个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时,消费者更要提高警惕 。
“当平台无法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时,相关的监管部门就要承担起责任 。”郑宁认为,相关监管部门要鼓励消费者进行投诉举报,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对平台进行行政指导,约谈相关企业 。同时,与行业协会合作,制订具体细则,把违法严重的平台列入失信记录 。
禁止大数据杀熟拟入法

文章插图
常见的“杀熟”套路央视在一档新闻节目中称,常见的“大数据杀熟”套路有三种:一种是根据不同设备进行差别定价,比如,针对苹果用户与安卓用户制定的价格就不同;
一种是根据用户消费时所处的不同场所定价,比如,对距离商场远的用户制定的价格更高;还有一种是根据用户的消费频率差异定价,比如,消费频率越高的用户,平台认为他们对价格的承受能力就越强 。
对于不断爆出的“杀熟”行为,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曾对过往案例进行过分析复盘,发现常被大数据“收割”的人群,一般是三类目标用户 。
首先是高消费用户 。
复旦大学一名教授2019年用一年时间带领团队在全国多个城市实地调研,收集打车样本 。结果显示,苹果手机用户更容易被专车、优享这类更贵的车型接单,如果不是苹果手机,则手机越贵,越容易被更贵的车型接单 。
其次是活跃用户 。
由于技术更新很快,平台利用大数据算法,对不同的消费用户展示出不同的消费价格 。正常情况下,平台上那些重复购买的用户,往往很少去“比价”,属于对平台信任感更强的人群,有的互联网平台就会针对这种用户进行“杀熟” 。
第三是会员用户 。
人们加入会员的目的是想得到更大的优惠,但一些用户发现并不是这样 。有的网络平台有时给会员的价格会比非会员更高 。
2020年12月,网友“漂移神夫”发表了一篇名为《我被某团会员割了韭菜》的文章,质疑某团“同一家外卖,同一个配送位置,同一个下单时间节点,在开通会员后,为什么配送费比非会员要高?”该网友在开通会员后,配送费由平时的2元变为了6元,比非会员的配送费高出了一倍不止 。
专业人士指出,“大数据杀熟”,都是借助技术手段进行实施,常见手段有三种 。
一种是根据地理定位“下手” 。
如果你附近的商场少,那么你的比价就不方便,因此加价你也得买 。如果附近没有大型超市,你会发现日用品的价格都贵到出奇;如果平台发现你还住在“富人区”,那么对不起了,加价没商量 。
再一种是根据消费记录“下手” 。
凡是大数据,都能判断出你是不是经常花钱的主儿,如果是,那么给你加价是无疑了 。
还有一种是根据搜索的关键词“下手” 。
你搜索的词汇、时间、频率、浏览记录,都会在后台留痕;你的急需、闲逛、经常购买操作,都会直接影响到下次的价格 。

以上是禁止大数据杀熟拟入法的全文内容,更多的热点资讯请访问首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