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方法与技术,养泥鳅的养殖注意事项和要点

泥鳅养殖方法与技术,养泥鳅的养殖注意事项和要点 。泥鳅,属鳅科 。形体小,细长,只有三、四寸 。且它体形圆,身短,皮下有小鳞片,颜色青黑,浑身沾满了自身的粘液,因而滑腻无法握住 。前段略呈圆筒形 。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小、口小、下位,马蹄形 。眼小,无眼下刺 。须5对 。鳞极其细小,圆形,埋于皮下 。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全体有许多小的黑斑点,头部和各鳍上亦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 。其他各鳍灰白色 。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 。在中国分布各地 。南方分布较多,北方不常见 。全年都可采收,夏季最多,泥鳅捕捉后,可鲜用或烘干用 。可食用、入药 。泥鳅被称为“水中之参”,生活在湖池,是营养价值很高的一种鱼,它和其它的鱼不相同,无论外表,体形,生活习性都不同,是一种特殊的鳅类 。
泥鳅不仅能用鳃和皮肤呼吸,还具有特殊的肠呼吸功能;当天气闷热或池底淤泥、腐植质等物质腐烂,引起严重缺氧时,泥鳅也能跃出水面,或垂直上升到水面,用口直接吞入空气,而由肠壁辅助呼吸,当它转头缓缓下潜时,废气则由肛门排出 。每逢此时,整个水体中的泥鳅都上升至水面吸气,此起彼伏,故西欧人对它有“气候鱼”之称 。冬季寒冷,水体干涸,泥鳅便钻入泥土中,依靠少量水分使皮肤不致干燥,并全靠肠呼吸维持生命 。待翌年水涨,又出外活动 。

泥鳅养殖方法与技术,养泥鳅的养殖注意事项和要点

文章插图

泥鳅体较小而细长,前端呈亚圆筒形!腹部圆,后端侧扁 。体高与体长之比为 1.7:8 。 
泥鳅头部较尖,吻部向前突出,倾斜角度大,吻长小于眼后头长 。口小,亚下位,呈马蹄形 。唇软,有细皱纹和小突起 。眼小,覆盖皮膜,上侧位视觉不发达 。鳃裂止于胸鳍基部 。
泥鳅的体表黏液丰富 。体背及体侧2/3以上部位呈灰黑色,布有黑色斑点,体侧下半部灰白色或浅黄色 。栖息在不同环境中的泥鳅体色略有不同 。
泥鳅背鳍无硬刺,不分支鳍条为3根,分支鳍条为8根,共11根 。背鳍与腹鳍相对,但起点在腹鳍之前,约在前鳃盖骨的后缘和尾鳍基部的中点 。胸鳍距腹鳍较远,腹鳍短小,起点位于背鳍基部中后方,腹鳍不达臀鳍 。尾鳍呈圆形 。胸鳍、腹鳍和臀鳍为灰白色,尾鳍和背鳍具有黑色小斑点,尾鳍基部上方有显著的黑色斑点 。
泥鳅忍耐低溶氧的能力远远高于一般鱼类,故离水后存活时间较长 。在干燥的桶里,全长4~5厘米的泥鳅幼鱼能存活1小时,而全长12厘米的成鱼可存活6小时,并且将它们放回水中仍能活动正常 。泥鳅多在晚上出来捕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类等,有时亦摄取水底腐植质或泥渣 。泥鳅2冬龄即发育成熟,每年4月开始繁殖(水温18℃),产卵在水深不足30厘米的浅水草丛中,产出的卵粒粘附在水草或被水淹没的旱草上面 。孵出的仔鱼,常分散生活,并不结成群体 。
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泥鳅养殖方法与技术,养泥鳅的养殖注意事项和要点】 1、泥鳅育苗场地及环境条件的选择
水源以管引水库水、溪水或井水为好 。地理环境要求在避风向阳、光照充分的地方 。一般为长方形水泥池,孵化池面积5平方米左右,池深0.6m;育苗池面积20—40平方米,池深0.7m 。池边设有出入水管 。所有水泥池在使用前15天左右,用水浸泡并冲刷多次,去除池十的碱性,经曝晒后待用 。另外亦可采取将网箱放在大塘里的办法 。最好有几个池可用于泥鳅种的培育 。

2、泥鳅种的选育及雌雄鉴别
2.1 亲泥鳅的选择
需量较少的亲泥鳅来源于沟河捕捞 。一般足采集临近产卵期的天然泥鳅,从泥鳅的背面向下观察,见腹部是白色的,即是发育良好的标志,腹部两侧出现“产卵斑”则表明已产过卵了,不能用 。最好经强化培育后再进行人工繁殖 。
大规模泥鳅种苗繁育过程中,经常采用人工养殖的泥鳅 。一般生态化养殖长大的泥鳅,跟野生泥鳅没有什么区别 。很多养殖户不愿购买野生泥鳅繁育出来的种苗,主要是在体色等方面存在品系不纯的问题 。采集时亲鳅必须选择2龄以上、体型端正、体质健壮、粘液较多、健康无伤的成熟泥鳅 。5月初水温稳定在20℃左右后,选择体长15—20cm,体重30-50g,体质健壮,无伤无病,性腺发育良好的泥鳅做为亲鳅 。大规模苗种繁育时,一般在温室中进行,时间提前到2月中旬,确保4—5月能够顺利出苗 。不同地区可根据当地气候作相应调整 。这样再放到池塘或田间进行养殖的泥鳅,一般当年就能作为商品泥鳅供市场出售 。
2.2 雌雄鉴别及培育
成熟雌鳅个体明显大于雄鳅,胸鳍宽短,末端钝圆,腹部明显突出,膨大柔软,富有弹性,身体呈圆柱形,生殖孔外翻,呈红色 。雌鳅要求体长18cm、体重30g以上 。雄鳅要求体型修长,胸鳍宽而长,前缘末端尖而上翘,第二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鳍条上“追星”明显, 亲鳅培育池使用前10天左右,用200g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 。注水40—50cm,进水时需经40目筛绢过滤,防止有害生物进入池内 。在进出水口设置铁丝网防止泥鳅逃逸 。把亲泥鳅按雌雄比1:1.5放人培育池巾进行强化培育,放养密度为10—15尾/㎡ 。培育期间主要投喂动物性饵料,如碎内脏、绞碎的蚯蚓肉、鱼粉等,并辅以少量麦麸、糠饼及鲜嫩水草等植物性饵料,日投喂量占亲鳅体重的8%—10% 。因泥鳅喜欢在夜间觅食,故投喂饵料应以傍晚为主 。每2天换新水1次,每次换池水的1/3左右 。

3、人工催产与授精
3.1 催产条件
以常温下人工催产泥鳅苗为例:时间一般要到5月中上旬,要求水温稳定达到20℃以上 。因此,泥鳅人工催产时间要比天然繁殖期晚 。天然苗因产卵期不一致,无法得到大量的相同规格的小苗,故养殖的泥鳅苗大部分是通过温室人工繁育苗种的途径获得的 。从培育池中选择性腺发育成熟的亲泥鳅:雌鳅腹部圆大,轻压腹部有五色透明的卵粒流出;雄鳅精液充沛,挤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即可 。
3.2 人工催产
注射方法一般采用背部肌肉注射法或体腔注射法 。用1ml注射器和四号针头进行注射 。肌肉注射部位在背鳍前下方两侧,针头朝头部方向与亲泥鳅呈45°角,插针深度约0.4cm,雌鳅注射0.2ml,雄鳅减半 。平时我们一般常用的催产药物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垂体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剂量为每尾雌鳅注射HCG300—400国际单位,或鲤垂体1个,或LRH-A5—10Ug,或HCG300国际单位+LRH-A5ug,雄鳅注射剂量减半 。注射时间的确定须经小型试验后得出,对不同批次的种鳅,相同剂量催产素,其发情所需时间亦不相同,一般要求亲鳅于次日凌晨达到发情高潮为准 。
3.3 人工授精
注射后的亲鳅放人悬挂在鱼塘水中用40目筛绢制成的网箱内(长2m、宽1m、、高0.5m),每只网箱放亲鳅125条,雌雄比例为1:1.5,同时在网箱内放置若干鱼巢 。鱼巢为洗净的棕片扎成把,并用20×10-6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后才能使用 。
发情时,雌泥鳅产卵前在前面游,雄泥鳅在后面紧迫,泥鳅发情多活动于水表面 。在临近效应时间时,若发现雌雄亲鳅追逐渐频,有雄泥鳅用身体蜷曲住雌泥鳅身躯,雌鳅呼吸急促等现象,说明已到发情高潮期 。此时挤压雌鳅腹部有游离的金黄色卵子流出来,说明可将亲鱼捞出进行人工授精了,人工授精需在室内进行 。先用干净毛巾擦干泥鳅的体表水,1人将成熟的雌鳅用纱布裹住,露出肚皮,并轻轻挤压腹部,将成熟卵子挤入干燥的搪瓷盆中;另1人轻轻挤压雄鳅的腹部将精液撒在卵子上面;再1人用羽毛轻轻搅拌,使精液和卵粒混合均匀,并加入少量清水以增加精子活力,以期提高受精率 。待卵子充分受精后,将受精卵漂洗儿次,并将卵撒在鱼巢上,放人孵化池中进行人工孵化 。整个授精过程的进行应避开强光的照射 。

4、人工孵化及泥鳅的培育
4.1 孵化前的准备
孵化前的半个月左右,将孵化池用生石灰彻底消毒,待药效消失后,再进水40ClB 。把粘满卵粒的鱼巢坠人孵化池的水面下,以2—3万粒卵/m2为宜,室外池孵化时,池顶需遮阴,避免强光照射 。
4.2 孵化管理
在同一孵化池小应放人相对集中在同一时间内产出的受精卵 。孵化用水要清新,富含氧气,无任何污染,溶氧量要求在5mg/L以上,pH值中性 。孵化期间,为了防止水质恶化,胚胎发育缺氧而死亡,须向池中加新水,以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水流量应控制在微流水状态 。同时为防止卵子发生水霉病,定期用药液浸洗鱼巢 。当仔苗全部出膜后,应迅速把死卵捞出,以免死卵腐烂后造成水质恶化而殃及鳅苗 。
泥鳅孵化的适宜水温为20—28℃,最适水温为25℃ 。水温在24—25℃时约30—35小时孵出鳅苗,水温20℃左右时,3—4天可孵出鳅苗 。刚孵出的泥鳅苗体长3mm,不能自由活动,吸附在鱼巢及池壁上 。鳅苗孵出后应继续在原池内用缓流水暂养,刚孵化出来的泥鳅苗靠吸收卵黄的营养维持生命,3天后开始游动,此时可取出鱼巢 。待大部分仔鱼卵黄基本消失后,开始向池内投喂煮熟的用纱布过滤后的蛋黄,以每天万尾鳅苗1个蛋黄为准 。连喂2—3天后,泥鳅的肌节明显,胸鳍显著,摄食较为活跃.孵出第4天的鳅苗,体长约为6mm 。待鳅体颜色由黑转为淡黄色时,即转入育苗池中培育 。
4.5 泥鳅种苗的培育
为了提高其成活率,必须满足泥鳅苗开口饵料的供应 。在卵黄消失后的1个多月内,主要以水中的轮虫和水蚤为食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专池培育轮虫、水蚤等浮游动物,来保证泥鳅苗所需饵料的供应 。
育苗池使用前半个月,先用生石灰0.2kg/㎡带水清塘消毒,池底铺10—12cm的腐熟粪肥作基肥,再注入新水30cm,待水色变绿色,透明度为15cm,可放人泥鳅苗进行培育,—般放养密度为l 000尾/㎡ 。应沿池边 投喂轮虫、水蚤等浮游动物 。
一般来说,孵出后第7天的鳅苗,体长约为8—9mm 。第22天体长达25mm,形似小鱼,可摄食水生昆虫的幼虫和有机物碎屑等食物,这时可投喂打碎的动物内脏、血粉、鱼粉等动物性饲料及豆粉、玉米粉、米糠、豆饼等饲料,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开始时日投饵量占泥鳅苗体重2%—5%左右,以后随着泥鳅苗的生长,日投饵量可增加到10% 。第28天体长约35mm左右,个别达40mm 。孵出1个月时,最大达50mm,已经完全是小泥鳅的样子了 。孵出第38天时,平均重1.31g,第45天时,平均重2.1g;第50天时,平均重3g左右,此时应分池转入稻田或池塘饲养,也可成批出售泥鳅苗种了 。
在此应注意,为了使泥鳅苗有足够的天然生物饵料,要不断地向培育池中增施肥料 。猪粪、化肥等是培养泥鳅饵料的良好肥料,因此每周应泼洒2次发酵粪肥每立方米50—100克或泼洒溶化的尿素每立方米2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