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种猪苓栽培中的技术问题


【【栽培】种猪苓栽培中的技术问题】猪苓有黑、灰、白三种颜色 , 分别称作黑苓、灰苓和白苓 。 生长一年以上的猪苓菌核 , 表皮为黑色有光泽 , 质地致密韧性强 , 断面白色或淡黄色 , 部分可萌发菌丝;灰苓表面灰或灰黄色 , 光泽暗 , 有一定的韧性和弹性 , 断面白色 , 在适温条件下萌发很快 , 可作药用或留作无性繁殖用种;白苓(即幼苓)皮色洁白 , 手捏易碎 , 断面嫩白可萌发菌丝 , 含水率高 , 烘干后呈米黄色 。 这三种颜色的猪苓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 , 通常是一体共存 , 它只是代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 , 在同株或异株每个生长阶段的增长体差异很大 , 也就是说 , 不能依其个体的大小来衡量它的生长时间 。

【栽培】种猪苓栽培中的技术问题

文章插图
1、关于虫害的问题 在猪苓栽培的段木上发生了各类不同的虫害 , 据分析 , 大多是螨类以及马陆等害虫在作怪 , 防治办法很简单 , 使用辛硫磷药物 , 按说明的最低浓度配对后浇入栽培堆即可 , 一般为1000倍左右 , 此后注意预防 , 比如清理周围环境、断绝虫源等 , 也可每3~7天对周围喷洒一次杀虫药物 , 即可预防和切断害虫来源渠道 。 2、关于段木发生杂菌的问题 段木由于速效营养较低 , 一般杂菌不易对其形成侵染 , 但当栽培半年左右 , 段木长期在无光、潮湿的环境中 , 也是很容易遭到杂菌侵袭的 , 一般多为木腐菌类杂菌 , 即真菌 , 预防措施为选择优质菌种、掌握合适的水分、温度等条件使蜜环菌健康生长 , 并尽快与猪苓密切接触 , 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 , 但是 , 一旦发生杂菌 , 可将菌材涂刷100倍左右消毒王溶液 , 然后即可照常管理 。 3、关于猪苓消失的问题 打开栽培堆 , 找不到猪苓的大菌核 , 甚至连小菌核也没有 , 这就是所谓“猪苓消失” 。 原因有三:一是无性栽培用的猪苓(菌核)种有问题 , 或者感染病毒病菌、或者失去活性 , 被蜜环菌“吃掉”;有的可能是有性栽培用的猪苓菌种老化、退化 , 或者在运输途中受热等不适条件失活 , 导致栽培后其营养被蜜环菌吸收殆尽;二是蜜环菌菌材属于多代培养 , 本身没有供应营养的能力 , 使猪苓没有营养来源而消失 , 或者有性栽培用的蜜环菌种老化退化引起的抗性低 , 无法给猪苓进行营养供给;第三 , 如果猪苓种和蜜环菌种没有问题 , 笔者认为 , 很大程度上 , 就是管理不当 , 如水分问题 , 蜜环菌可以在水中正常生长 , 而猪苓则要求土壤含水率在30%~40% , 水分稍大 , 猪苓因通气不足而不能从蜜环菌菌索上吸收营养 , 水分过大 , 猪苓因通气不足而失去活性 , 这时 , 蜜环菌菌索就会很自然地从猪苓菌核中吸收营养 , 最后导致猪苓的“消失” 。 一般可以安排半个月左右浇水一次即可满足猪苓对水的需要 。 4、关于生长速度慢的问题 猪苓属于长周期生物 , 一般需要三年左右才能长成 , 栽培半年时间 , 猪苓跟小块生姜差不多大 , 属于正常情况 。 一般条件下 , 蜜环菌菌索需要大约两个月左右时间才能与猪苓密切接触 , 此后还要经历一个营养与反营养的阶段 , 然后才能进入正常供应阶段 , 半年时间能够长成小块生姜大小 , 此后还有两年多时间 , 一般单块重量可达250克以上 。 5、关于温度问题 猪苓的正常生长温度 , 在14~28℃之间 , 达到30℃以后 , 就会自动进入生理休眠期 , 所以夏季管理 , 更应当心 。 尽快在栽培堆上覆盖树叶、杂草或草苫等 , 给猪苓创造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 , 是获得高产的有效措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