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的祥稿( 三 )


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 景由情生 。 “花谢花飞花满天 , 红消香断有谁怜” , 林黛玉在悲伤的泪眼中才会看到那纷飞的落蕊 。 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 静 与悲凉”?
主观上 , 作者当时因白色恐怖而抑郁苦闷 逃避现实 。 因而 , 作者用这种感情来看外界时 , 看到的就只能是冷清的秋色 , 听到的也只能是寂寞的秋声 。 那么 , 大家也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何不写香山的红叶 , 为何不写颐和园的游人如织 。 (板书:“以情驭景”)
五、讲解全篇(非教学重点)
课文的主体部分已经学习完了 , 学习目标已经达到 。 最后 , 问大家两个问题 。
1)作者既是描写故都之秋 , 为何还要写南国之秋?是否闲笔?
明确:全文既直接描写故都的秋景 , 又通过写南国之秋来间接写故都之秋 。 直接写从故都的秋景的声 色着手 , 抓住特点 , 突出了故都秋景的“清 静 悲凉” , 间接写通过二者的对比 , 也反衬出故都秋景的特点 。
2)用三个字来概括南国之秋的特点?
明确:“慢”“润”“淡”
作者的感觉是“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总看不饱 , 尝不透 , 赏玩不到十足”为什么呢?
秋景看不饱 , 秋味尝不透 , 秋意赏玩不到十足 。 在南方的秋景中作者难以沉醉其中 , 那湿润的空气 , 那熙攘的人群难以触发作者对秋的人生况味 , 只能使郁达夫更深深的思念北国之秋 。
四、回顾认知过程
怎样达到的认知过程?
掌握分析这类文章的思维程序:
一、了解文章写的景物对象 , 感知景物对象的整体 。
二、分析文章怎样写的这些景物对象?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三、透过字面 , 揣摩体会 , 情景相连 , 挖掘作者寓于景物对象中的深情 。
五、迁移训练
情景相生 。 在对景物的描写中 , 有时往往一字着色 , 一字着情 。 如我们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 。
1. 选词填空
静夜四无邻 , 荒居旧业贫 。 雨中( )叶树 , 灯下白头人 。 (《喜外弟卢纶见寄 》司空曙)
绿 红 黄 残
明确:黄 。 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 , 又流露了作者的心境 , 并且符合对偶 。
2. 理解《沁园春 长沙》的上半阙 , 从景物的描写中 , 把握景物的特点 ,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独立寒秋 , 湘江北去 , 橘子洲头 。 看万山红遍 , 层林尽染 , 漫江碧透 ,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 鱼翔浅底 , 万类霜天竟自由 。 怅寥廓 , 问苍茫大地 , 谁主沉浮?
明确:景物 , 充满生机 , 生气勃勃 。 人物 , 宽阔的心胸 , 昂扬的精神面貌 。
板书设计
以 情 驭 景
画面 清晨小院 槐树落蕊 秋蝉嘶叫 闲话秋凉 秋果
秋色 碧空 白中带黄 蓝朵 青布 淡绿微黄 清
秋味 悲凉
秋声 鸽声 帚声 蝉声衰弱 风雨声人声 静
以 景 显 情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的祥稿】无相关信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