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率是怎么算出来的,什么是圆周率怎么出来的


圆周率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曾用割圆术求出圆周率是3.141024.继刘徽之后,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推求圆周率的研究方面,又有了重要发展.他计算的结果共得到两个数:一个是盈数(即过剩的近似值),为3.1415927;另一个是(nǜ)数(即不足的近似值),为 3.1415926.圆周率的真值正好在盈两数之间.祖冲之还采用了两个分数值:一个是22/7(约等于3.14),称之为“约率”;另一个是 355/113(约等于3.1415929),称之为“密率”.祖冲之求得的密率,比外国数学家求得这个值,至少要早一千年.
⑴ 2∕π=√2∕2*√(2+√2)∕2*√(2+√(2+√2))∕2……
⑵ π∕2=2*2*4*4*6*6*8*8……∕(1*3*3*3*4*5*5*7*7……)
⑶ π∕4=4arctg(1∕5)-arctg(1∕239) (注:tgx=…………)
⑷ π=426880√10005∕(∑((6n)!*(545140134n+13591409))
∕((n!)*(3n)!*(-640320)^(3n)))
(0≤n→∞)
现代数学家计算圆周率大多采用此类公式,普通人是望尘莫及的.
而中国圆周率公式的使用就简单多了,普通中学生使用常规计算工具就能轻松解决问题!
圆周率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啊 古希腊大数学家阿基米德开创了人类历史上通过理论计算圆周率近似值的先河 。
阿基米德从单位圆出发, 先用内接正六边形求出圆周率的下界为3, 再用外接正六边形并借助勾股定理求出圆周率的上界小于4 。
接着, 他对内接正六边形和外接正六边形的边数分别加倍, 将它们分别变成内接正12边形和外接正12边形, 再借助勾股定理改进圆周率的下界和上界 。 他逐步对内接正多边形和外接正多边形的边数加倍, 直到内接正96边形和外接正96边形为止 。
最后, 他求出圆周率的下界和上界分别为223/71 和22/7, 并取它们的平均值3.141851 为圆周率的近似值 。
扩展资料:
圆周率用希腊字母 π(读作pài)表示, 是一个常数(约等于3.141592654), 是代表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 它是一个无理数, 即无限不循环小数 。 在日常生活中, 通常都用3.14代表圆周率去进行近似计算 。 而用十位小数3.141592654便足以应付一般计算 。 即使是工程师或物理学家要进行较精密的计算, 充其量也只需取值至小数点后几百个位 。
参考资料来源:

圆周率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圆周率是用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计算出来的 。
π是个无理数, 即不可表达成两个整数之比, 是由瑞士科学家约翰·海因里希·兰伯特于1761年证明的 。 1882年, 林德曼(Ferdinand von Lindemann)更证明了π是超越数, 即π不可能是任何整系数多项式的根 。
圆周率的超越性否定了化圆为方这古老尺规作图问题的可能性, 因所有尺规作图只能得出代数数, 而超越数不是代数数 。
扩展资料2011年, 国际数学协会正式宣布, 将每年的3月14日设为国际数学节, 来源则是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圆周率 。  
国际圆周率日可以追溯至1988年3月14日, 旧金山科学博物馆的物理学家Larry Shaw, 他组织博物馆的员工和参与者围绕博物馆纪念碑做3又1/7圈(22/7, π的近似值之一)的圆周运动, 并一起吃水果派 。 之后, 旧金山科学博物馆继承了这个传统, 在每年的这一天都举办庆祝活动 。
2009年, 美国众议院正式通过一项无约束力决议, 将每年的3月14日设定为“圆周率日” 。
决议认为, “鉴于数学和自然科学是教育当中有趣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学习有关π的知识是一教孩子几何、吸引他们学习自然科学和数学的迷人方式……π约等于3.14, 因此3月14日是纪念圆周率日最合适的日子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