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到来,我们家有一宝,妈妈坚决反对我们养牛


中秋节到来,我们家有一宝,妈妈坚决反对我们养牛
中秋节越来越近了 。 七年前 , 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日子 , 我的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 , 留给我的是日复一日 , 年复一年的思念……
我们村是亦渔亦农的滨海村庄 , 大多数家庭除了要结网打鱼 , 还有干不完的农活 。 村里的大人绝不清闲 , 但小孩无忧无虑 , 结伴放牛就是其中最美妙的时光 。
将牛赶到草坡后 , 把牛绳一丢 , 便是玩耍的广阔天地 。 春天撷野花摘野果 , 夏天采莲蓬捉鱼虾 , 秋天斗蟋蟀放纸鸢 , 冬天烧薯窑煨田鼠 。 一年四季玩法层出不穷 , 常玩常新 。
然而 , 这些于我却是可望而不可及 , 只有羡慕的份 , 因为妈妈坚决反对我们家养牛!
当时 , 村里家家户户都养牛 。 大部分农事 , 特别是犁田耙地靠的就是牛 , 一头牛干活 , 三个成年劳动力都赶不上;更重要的是牛还是丈量一般人家财富的标尺 , 连女青年找对象都要看男方家里有没有牛 , 有多少头牛 。 难道起早贪黑 , 披星戴月 , 恨不得一天掰成两天用 , 一向不傻的妈妈算不清这笔账 , 弄不明这个理吗?
妈妈只读过一年半年私塾 , 识字不多 , 用她的话说就是斗大的字认识不到一箩筐 。 但这些都不影响她尊重知识 , 尊重文化人 。 在她心中 , 读书永远是第一位的!
为把我们兄妹往读书路上引 , 她常常带我们到二十里外的县城 , 让我们感受县城的文化 , 让冲出小渔村的美好愿景在我们心里扎根 。 一旦发现我们虚度光阴荒废学业 , 她就会恨铁不成钢 , 唠叨不停 。
要是条件允许的话 , 妈妈肯定会效仿孟母三迁 。 你说 , 她会让我们去放牛吗?
我们兄妹终将没有辜负妈妈的期望 , 没有像村里那些放牛的孩子玩野了心 , 又赶上恢复招生考试的好时光 , 大哥以全公社第一名的成绩被县一中高中录取 , 次年我又以同样优秀的成绩考取了该校初中 。 我们家双喜临门 , 成了四乡八邻的一段佳话 , 妈妈自然高兴 。
那时 , 国家已对统购统销渐渐放开 , 父亲捕获的鱼虾可以自由买卖了;我们家又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 。 这样一来 , 家里的活越来越多 , 一下又少了我和大哥的帮忙 , 妈妈肩上的担子自然更重了 , 从早到晚 , 手不停脚不歇地忙着洗衣、煮饭 , 除草、施肥 , 织网、卖鱼……即便是这样 , 妈妈还是不嫌辛苦 , 隔三差五地到县城来看我们 , 带着令同学们羡慕的香喷喷的鱼虾 , 有时还会夹带一些诸如煎堆水籺之类令人垂涎的东西 。
妈妈生活朴素 , 省吃俭用 , 自己所穿的衣服大多是新三年旧三年 , 缝缝补补又三年 。 她常说 , 衣服新旧无所谓 , 干净就好 。 但 , 自从我和大哥到县城读书后 , 她又常说 , 人靠衣装马靠鞍 。 怕我们穿得寒酸 , 让城里的同学笑话 , 总想方设法为我们做新衣裳 。 其实 , 那时大家都穷 , 在同学们当中 , 我的衣服算是比较多的 , 也是比较好的 。 记得初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结束的一天 , 我们十多位同学在晚修课间到数学科黄老师宿舍 , 抢先查看分数 。 正当我们蜂拥在黄老师面前时 , 突然 , 黄老师指着穿着崭新、宽大、有点不大合身衣服的我 , 怜爱地说 , 真像个“姑爷” 。 此后 , “姑爷”这个雅号便替代了我的名字 , 在我们班里叫开了 。 直到现在 , 有的同学还会这样叫我 , 每当此时 , 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起妈妈来 。
我到县城工作后 , 妈妈也随我住到了县城 。 名义上是我照顾她 , 实际上是她放心不下我 , 要帮我 。 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 妈妈就是我们家里的定海神针!有她在 , 小孩有个头疼脑热什么的 , 我和妻子再不用过于惊慌 , 手足无措;家里的大事小事也变得井井有条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