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有哪些类型,现代人的7种生活方式( 七 )
结论就是:第一 , 所有制是某种形式的劳动方式产生的前提条件或基础 , 但二者并无因果关系;第二 , 某种形式的劳动方式形成后 , 便产生相应形式的所有制和狭义生产关系 。 劳动方式形式决定所有制形式并进而决定狭义生产关系形式;第三 , 所有制性质决定劳动方式性质并进而决定狭义生产关系性质;第四 , 生产资料所有制本身是生产关系的前提条件或基础 。 从形式上看 , 生产关系的本质或核心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 而是劳动方式;从性质上看 , 生产关系的本质或核心又主要体现为生产资料所有制 。 由于区分不同生产关系的标准是它们各自形式上的差异 , 因而我认为 , 劳动方式是较所有制更能体现生产关系的本质或核心的要素 。
在廓清了生产关系的组成要素和内部结构之后 , 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生产力是如何决定生产关系的?在前面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起源时 , 我们曾经谈到这种生产关系产生的根源是小商品生产者的存在 。 那么 , 毫无疑问 , 生产力的发展要导致这种生产关系的产生 , 必定要先导致小商品生产者的产生 。 也即是说 , 生产力是通过一系列中间因素而作用于生产关系的 。 不难看出 , 小商品生产者产生的条件是私有制的存在和商品交换的产生与发展 。 而这两个条件又源于社会分工的扩大 。 社会分工表明劳动专业化 , 它导致个体劳动的出现 。 在这种劳动方式下 , 生产工具实际上已经归于劳动者个人所有 , 私有制由此萌芽 。 另一方面 , 社会分工的扩大使得自给自足愈发不可能 , 交换便随之发展起来 。 当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便产生货币 。 货币逐渐成为社会财富的象征 , 有了它 , 便可以方便地交换任何商品 。 这时 , 就出现了专门为获取货币而进行的生产即专门的商品生产 。 于是 , 从原先自给自足的小生产者中分化出了小商品生产者 。 从上述分析来看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起源是生产力通过社会分工这一中介而作用于生产关系的结果 。
实际上 , 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变 ,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 都始于社会分工的扩大所导致的新生产关系的产生 。 在第一次社会转型中 , 社会分工的扩大“一方面使人们能够生产出略多于维持劳动力所必需的产品 , 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氏族、家庭公社和个体家庭成员每日的劳动量 。 吸收新的劳动力已成为一项迫切需要 , 于是俘虏不再被杀掉 , 他们变成了奴隶 。 ”同时 , 社会分工的扩大还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 , 从而加剧了社会阶级分化 。 于是 ,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剥削制度 , 即通过对奴隶本身的占有来占有其全部剩余劳动和一部分必要劳动的剥削制度——奴隶占有制便诞生了 。 在这里 , 劳动者第一次和生产资料发生分离 , 劳动方式也第一次表现为了剥削制度 。 在第二次社会转型中 , 社会分工的扩大导致劳动力的需求增加 , 奴隶的价格变得昂贵起来 。 因而使用奴隶劳动的成本提高 , 变得无利可图了 。 这时 , 奴隶主觉得最好的经营方式莫过于让劳动者“自愿”为自己劳动 , 而不需要通过在奴隶市场上购买奴隶来增加劳动力 。 而要想让劳动者“自愿”为自己劳动 , 就必须给予劳动者一些“好处” 。 比如 , 不能再像对待奴隶那样侵犯劳动者的必要劳动 , 要让劳动者在一定程度上获取自己的劳动成果 , 以及给予劳动者一定程度的人身自由等 。 于是 , 隶农制便开始出现并逐渐流行开来 。
生产力要通过社会分工作用于生产关系 , 它首先要作用于社会分工本身 。 这一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呢?根据“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这一原理 , 我们可以大胆推测 , 这一过程可能是通过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导致社会分工的扩大来实现的 。 由于衡量生产力水平的标志是生产工具 , 所以 , 这一推测实际上是表明了生产工具的进步导致了社会分工的扩大 。 乍一看 , 很有点像是这么回事 。 生产工具进步了 , 出现了新型生产工具 , 劳动变得复杂化和专门化了 , 社会分工便很自然地随之扩大了 。 但是 , 新型生产工具并不一定是新出现的生产部门所使用的生产工具 , 事实上 , 这种新型生产工具大量地表现为原有生产部门的生产工具的升级换代 。 这种情况下 , 劳动并不会专门化 , 社会分工的扩大当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 我认为 , 上述推测在理论上是成立的 , 但论证过程有问题 。 社会分工源于劳动专门化 , 而劳动专门化的根源不像通常想象的那样在于生产工具的专门化 , 而是在于劳动对象的专门化 。 是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导致新生产工具和新生产部门的出现 , 从而导致社会分工的扩大 。 也即是说 , 新生产部门的出现首先是由于出现了新的劳动对象 。 为了在劳动中作用于这个新的劳动对象 , 我们必须使用符合这个劳动对象性质和特征的新型生产工具 。 二者的结合导致了一个新生产部门的出现 。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 , 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本身表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 , 但若由此得出“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导致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的结论也是不适宜的 。 因为这无异于成了“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导致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的同义反复 。 从历史上看 , 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是通过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实现的 。 而人类之所以要进行这两项活动决不单纯是出于所谓“探索欲望” , 而是现实需要 。 恩格斯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 , 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现实需要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知道 , 人类的欲望虽然具有无限性 , 但在一定时期内 , 在既有欲望没有满足的情况下 , 是不会产生下一个欲望的 。 所以 , 一个新需求产生的条件必然是既有需求已经很好地得到了满足 。 而这意味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 并且归根结底赖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 。 我们不妨举一个例子 。 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满足了人类将竹简、绢绸、羊皮作为书写材料的需求 , 也催生出了人类寻求更便捷的书写材料的欲望 。 在这种情况下 , 人类开始了科技试验 , 经过艰辛探索 , 发明了造纸术 。 造纸术的发明意味着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和新生产部门的出现 , 从而意味着手工业部门内部的社会分工的扩大 。 在造纸部门诞生以后 , 人类便再次利用科学技术改进生产工具 , 实现造纸部门生产工具的升级换代 。 这又更多、更快、更好地满足了人类的欲望 , 也同时催生出了新的欲望 , 比如对不耗费木材、尽量节约资源的书写材料的需求 。 于是又在更高一层次上展开新一轮循环 。 据此 , 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分工扩大的最终根源;二是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扩大——生产力发展”这一无限螺旋上升的循环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 生产力要通过科学技术作用于社会分工 , 社会分工又要通过科学技术作用于生产力 。 科学技术本身虽然不是生产力 , 至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力 , 但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 。
推荐阅读
- 圆的东西有哪些,圆形物品50种图片
- 散热的方式有哪些,四种散热方式例子
- 身体体检有哪些项目,女性体检有哪些项目
- 催经药有哪些,催 请 药 哪里买
- 哪些动物会冬眠,10种冬眠的动物
- 风湿有哪些特征,风湿的表现是什么
- 人格特征有哪些,人格的特性包括哪五点
- 梅花的古诗有哪些,描写梅花的古诗10首
- 吸血鬼电影有哪些,黑夜传说1在线完整观看
- 有哪些播放器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