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氨类药有哪些,磺胺类总量包括哪些


黄氨类的药物具体有哪些 磺胺类药物为人工合成的抗菌药, 用于临床已近50年, 它具有抗菌谱较广、性质稳定、使用简便、生产时不耗用粮食等优点 。 特别是1969年抗菌增效剂——甲氧苄氨嘧啶(TMP)发现以后, 与磺胺类联合应用可使其抗菌作用增强、治疗范围扩大, 因此, 虽然有大量抗生素问世, 但磺胺类药仍是重要的化学治疗药物 。
抗药性
细菌与药物反复接触后, 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 细菌对磺胺类药物易产生抗药性, 尤其在用量或疗程不足时更易出现 。 产生抗药性的原因, 可能是细菌改变代谢途径,如产生较多二氢叶酸合成酶,或能直接利用环境中的叶酸,肠道菌丛常通过R因子的转移而传播 。 当与抗菌增效剂合用时, 可减少或延缓抗药性发生 。 细菌对各类磺胺药物之间有交叉抗药性, 即细菌对某一磺胺药产生耐药后, 对另一种磺胺药也无效 。 但与其他抗菌药间无交叉抗药现象 。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因磺胺药的作用是抑菌而不是杀菌, 故要保证磺胺类药物的抗菌作用, 必须在一段足够长的时间内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 。 口服磺胺药主要在小肠吸收, 血药浓度在4~6小时内达到高峰 。 药物吸收后分布于全身各组织中, 以血、肝、肾含量最高 。 多数磺胺药能透入脑脊液中 。 药物吸收入血后有相当一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 结合后的磺胺药暂时失去抗菌作用,不能透入到脑脊液中,不被肝代谢, 不被肾排泄 。 但结合比较疏松, 时有小量释放, 故不影响药效 。 长效磺胺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 所以在体内维持时间长 。 磺胺药还能透入脑膜积液和其他积液, 以及通过胎盘进入胎循环, 故孕妇用磺胺治疗应慎重 。 磺胺药主要在肝内代谢, 部分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失效, 部分经过乙酰化形成乙酰化磺胺而失效 。 磺胺乙酰化后, 溶解度降低, 特别在酸性尿中溶解度更小, 易在尿中析出结晶, 而损害肾脏 。 各种磺胺药的乙酰化程度不同 。 磺胺药(难吸收的除外)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脏 。 以原型和乙酰化磺胺以及少量葡萄糖醛酸结合物从尿中排出
磺胺类药都有哪些 磺氨类是抗生素的一种 看你要治疗什么病, 抗生素对某些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等)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作用和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 。 自表霉素应用至今, 已发现数千种, 常用的有200余种 。 婴儿使用最好用青霉素类和头孢类(用前必须试敏), 忌用喹诺酮类、磺胺类、氨基糖苷类, 如诺氟沙星、新诺明、泻痢停、庆大等 . 磺氨类一般不用 查看原帖>>
常见的磺胺类药有哪些 磺胺类药物种类很多, 临床可根据病情及药物特点进行选用 。
(1)磺胺噻唑
抗菌力强, 由于乙酰化物溶解度低, 副作用较多, 排泄快, 但由于价廉, 临床上仍旧广泛使用 。
(2)磺胺嘧啶
抗菌力强, 排泄慢, 血中有效浓度高而维持时间长, 易透入脑脊液, 适用于脑膜炎等疾病, 但因溶解度低, 应注意对肾脏的损害作用 。
(3)磺胺二甲基嘧啶
抗菌作用和疗效较磺胺嘧啶稍差, 但对某些立克次氏体和原虫(如球虫)有抑制作用, 对肾脏损害作用小, 在家畜中维持有效血浓度达24小时 。
(4)磺胺甲氧嗪
又名长效磺胺, 一天用一次, 抗菌作用和疗效比较好, 但副作用大 。
(5)磺胺脒
内服后约有30%~50%吸收, 但达不到有效浓度, 而肠道浓度高 。
常见磺胺类药物都有哪些? 根据临床使用情况, 可分为三类:①肠道易吸收的磺胺药 。 主要用于全身感染, 如败血症、尿路感染、伤寒、骨髓炎等 。 根据药物作用时间的长短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类 。 短效类在肠道吸收快, 排泄快, 半衰期为5~6小时, 每日需服4次, 如磺胺二甲嘧啶(SM2)、磺胺异?唑(SIZ);中效类的半衰期为10~24小时,每日服药2次, 如磺胺嘧啶(SD)、磺胺甲基异?唑(SMZ);长效类的半衰期为24小时以上,如磺胺甲氧嘧啶(SMD)、磺胺二甲氧嘧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