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不良反应有哪些,输血后一个月有不良反应( 四 )


【预防】 一般在输血前30分钟预防性给予抗组胺药物,如氯苯那敏0.1mg/kg,肌注或静注,或异丙嗪50mg,口服[3] 。
2.中重度反应 是由于库存的血液成分释放出细胞因子和(或)所输血中的白细胞与患者血清中的抗体发生反应导致致热原释放引起的 。 又被称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 在需要定期输血的患者中,发生率约为1~2% 。
【临床表现】患者一般在输注血制品30~60分钟内出现发热、寒战、面色潮红、荨麻疹、皮肤剧烈瘙痒、烦躁、心跳加快,可以出现轻微呼吸困难及头痛 。
【处理方法】 ①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注器械,以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通畅;②通知患者的主治医师和血库;③将输血器械及剩余血液、新鲜的尿样及从另一只手臂采集的血样(一份抗凝,一份不抗凝)送血库和检验部门分析 。 ④肌肉注射抗组胺药物(如氯苯那敏0.1mg/kg或与之相当的其他药物) 。 口服(对乙酰氨基酚10mg/kg)或肛塞退热药物(如吲哚美辛栓50~100mg) 。 ⑤若出现过敏反应症状,如支气管痉挛和哮喘等,静注皮质类固醇药物 。 ⑥一般经以上处理15分钟后症状改善,可换一袋血液重新缓慢输注,密切观察;如15分钟内无临床改善或有恶化趋势,则按照有生命危险的反应处理 。
预防】对于反复定期输血患者、或者曾有两次以上输血相关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者,应减慢输血速度(每单位红细胞3~4小时,浓缩血小板每袋2小时),并且可在输血前60分钟预防性给予退热药物,但如果有血小板减少,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 。 如果条件允许,可采用去除白细胞或过滤的红细胞和血小板 。
3.有生命危险的反应包括急性血管内溶血、细菌污染及败血症休克、液体超负荷、过敏性休克和输血相关肺损伤 。
(1)急性血管内溶血:是由于输注血型不合红细胞导致 。 患者血浆中抗体与输注的异型血红细胞发生溶血反应 。 主要见于ABO血型不合,其他的血型不合也有发生,如Rh血型等 。 即使少量异型血(5~10ml)输注也可以引起严重的溶血[4] 。
【临床表现】发热、寒战、心率增快、低血压休克、呼吸急促或呼吸窘迫、头痛、烦躁焦虑、腰背疼痛、少尿、血红蛋白尿,甚至可以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 如果患者意识清楚,急性血管内溶血的症状可以在输血开始后几分钟内出现,而对于意识不清或处于麻醉状态的患者而言,因DIC引起的低血压和出血不止可能是急性溶血的唯一表现 。
【处理方法】 ①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注器械,以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通畅 。 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高浓度面罩吸氧 。 ③循环支持:输注生理盐水20~30mg/kg,保持血容量和收缩压;如果需要可用强心剂及升压药支持血循环,如肾上腺素、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 。 ④预防肾功能衰竭,在保持血容量及血压稳定前提下用利尿剂,如速尿1~2mg/kg 。 ⑤监测凝血状态,预防及纠正DIC 。 ⑥核查血液标签及送检样本:将输血器械及剩余血液、新鲜的尿样及从另一只手臂采集的血样(一份抗凝,一份不抗凝)送血库和检验部门 。 核查交叉配血及血型,监测肾功能及血常规变化,检查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血气分析、尿潜血、血红蛋白尿及胆红素水平 。 ⑦如出现过敏反应症状,如支气管痉挛和哮喘等,静注皮质类固醇药物 。
【预防】①正确填写输血申请单;②交叉配血;③标签管理系统,正确标示血样和血制品;④输血开始前严格进行“三查七对”;⑤对于曾经有不明原因输血后血管内溶血的患者,应筛查少见血型抗原的抗体,如Kidd、Kell及Duffy系统抗原 。
输血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输血是急救和防治疾病的重要措施,但输血也可引起不良反应,有时甚至非常严重,带来了一定危险性 。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 。 输血不良反应按发生的时间分即发型和迟发型,即输血时或输后24小时内发生的和输后几天至几十天发生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