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的特征有哪些,恐龙地形特征( 二 )


鸟臀目分为5大类:鸟脚类(Ornthopoda)、剑龙类(Stegosauria)、甲龙类(Ankylosauria), 角龙类(Ceratopsia)和肿头龙类(Pachycephalosauria) 。
鸟脚类是鸟臀类中乃至整个恐龙大类中化石最多的一个类群 。 它们两足或四足行走, 下颌骨有单独的前齿骨, 牙齿仅生长在颊部, 上颌牙齿齿冠向内弯曲, 下颌牙齿齿冠向外弯曲 。 它们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 全都是素食恐龙 。 如:鸭嘴龙、禽龙等 。
剑龙类, 四足行走背部具有直立的骨板, 尾部有骨质刺棒两对或多对, 剑龙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到早白垩纪, 是恐龙类最先灭亡的一个大类 。 其代表有被认为居住在平原上的剑龙, 被发现于坦桑尼亚的肯龙 。
甲龙类的恐龙体形低矮粗壮, 全身披有骨质甲板, 以植物为食, 主要出现于白垩纪早期 。 例如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海拉尔龙, 生活在英国的多刺甲龙 。
角龙类, 是四足行走的素食恐龙 。 头骨后部扩大成颈盾, 多数生活在白垩纪晚期, 我国北方发现的鹦鹉嘴龙即属角龙类的祖先类型 。 其中有与霸王龙齐名的三角龙, 温顺的食草动物原角龙等等 。
肿头龙类主要特点是头骨肿厚, 颥孔封闭, 骨盘中耻骨被坐骨排挤, 不参与组成腰带, 主要生活在白垩纪 。
不论是蜥臀目还是鸟臀目, 它们的腰带在肠骨、坐骨、耻骨之间留下了一个小孔, 这个孔在其它各目的爬行动物中是没有的 。 正是这个孔表明, 与所有其它各目的爬行动物相比, 被称为恐龙的这两个目的动物之间有着最近的亲缘关系 。
恐龙有哪些,有哪些特点 恐龙与其它爬行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的站立姿态和行进方式, 恐龙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态, 其四肢构建在其躯体的正下方位置 。
这样的架构比其他各类的爬行动物(如鳄类, 其四肢向外伸展)在走路和奔跑上更为有利, 根据恐龙腰带的构造特征不同, 可以划分为两大类:蜥臀目、鸟臀目 。 二者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其腰带结构 。
大部分的蜥臀目恐龙都具有往前突出的耻骨, 而鸟臀目恐龙的每根耻骨都向后倾斜 。 除臀部结构不同外, 两类恐龙在生活及行为特征上也不同 。 蜥臀目恐龙包括以四肢行走的草食性蜥脚类恐龙, 以及几乎用两肢行走的肉食性兽脚类恐龙 。

蜥臀目的腰带从侧面看是三射型, 耻骨在肠骨下方向前延伸, 坐骨则向后延伸, 这样的结构与蜥蜴相似 。
鸟臀目的腰带, 肠骨前后都大大扩张, 耻骨前侧有一个大的前耻骨突, 伸在肠骨的下方, 后侧更是大大延伸与坐骨平行伸向肠骨前下方 。 因此, 骨盆从侧面看是四射型(除此之外, 还有其他区别) 。
蜥脚形类主要生活在晚三叠世至白垩纪, 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大型的素食恐龙 。 头小, 脖子长, 尾巴长, 牙齿成小匙状 。
蜥脚亚目的著名代表有产于我国四川、甘肃晚侏罗纪由19节颈椎组成的脖子长度约等于体长的一半的马门溪龙, 世界上已知体形最大的陆地动物——易碎双腔龙 。
兽脚类生活在晚三叠世至白垩纪 。 它们大多为肉食性, 两足行走, 趾端长有锐利的爪子, 头部很发达, 为最聪明的一类 。 嘴里长着匕首或小刀一样的利齿, 暴龙是著名代表, 其余如异特龙、南方巨兽龙、棘龙等也颇具名气 。
扩展资料
生活习性

觅食:草食性恐龙能够吃到的植物受限于它们的身高, 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龙为了吃到高处的植物叶子, 会用后肢站立 。 肉食性恐龙以草食性恐龙和其他动物为食 。 各种恐龙不同的觅食方式也会在它们的牙齿上体现出来 。

斗争:锐利的牙齿和爪子是肉食类恐龙猎食的武器 。 暴龙类恐龙会寻找落单的草食性恐龙, 因此常常单独行动 。 而有些恐龙则会群体行动, 锁定猎物后蜂拥而上, 并用第二根趾头的脚爪割开猎物的腹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