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的诗句有哪些,诗人托物言志的诗句( 三 )



“遥知不是雪” , “遥知”说明香从老远飘来 , 淡淡的 , 不明显 。 诗人嗅觉灵敏 , 独具慧眼 , 善于发现 。 “不是雪” , 不说梅花 , 而说梅花的洁白可见 。 意谓远远望去十分纯净洁白 , 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 。 诗意曲折含蓄 , 耐人寻味 。 暗香清幽的香气 。 “为有暗香来” , “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 , 以梅拟人 , 凌寒独开 , 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 , 象征其才华横溢 。

立在僻静甚至冷清的墙角 , 冲破严寒静静开放 , 远远地向世人送去浓郁的幽香 , 这是绝世之梅 , 也是绝世之人 。

三 ,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李贺 〔唐代〕

大漠沙如雪 , 燕山月似钩 。
何当金络脑 , 快走踏清秋 。
译文
平沙万里 , 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 , 一弯明月当空 , 如弯钩一般 。
什么时候才能给它戴上金络头 , 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 , 建立功勋呢?
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 , 其实是借马来抒情 , 抒发诗人怀才不遇 , 不被统治者赏识 , 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 , 可以为国建立功业 。

“大漠沙如雪 , 燕山月似钩 。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 , 平沙万里 , 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 , 一弯明月当空 。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 。 这幅战场景色 , 一般人也许只觉得悲凉肃杀 , 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 “钩”是一种弯刀 , 一种武器 。 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 , 也就含有思战斗的意思 。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 , 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年代 , 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荆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 , 为祸最烈的地带 , 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 。 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 。 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 , 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 。 所以这两句乍看是应用赋法 , 实则启动后两句抒情 , 又具有兴义 。

“何当金络脑 , 快走踏清秋 。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 , 何时才能受到皇帝的赏识 , 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 , 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 , 立下功劳呢?三、四句借马以抒情 。 “金络脑”是贵重的马具 , 象征马受重用 。 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

这首诗是写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 。 这首诗属于寓言体或比体 , 婉曲耐味 。

四 , 竹石
郑燮 〔清代〕

咬定青山不放松 , 立根原在破岩中 。
千磨万击还坚劲 , 任尔东西南北风 。
译文
紧紧咬住青山毫不放松 , 原来是由于根深深地扎在了岩石缝隙中 。
历经无数的磨难和打击身骨仍然坚劲 , 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
是一首咏竹诗 。 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 , 而是竹的刚毅 。 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 。 开头一个“咬”字 , 一字千钧 , 极为有力 , 而且形象化 , 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 再以“不放松”来补足“咬”字 , 劲竹的个性特征表露无遗 。 次句中的“破岩”更衬托出劲竹生命力的顽强 。 后二句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 。 不管风吹雨打 , 任凭霜寒雪冻 , 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 , 傲然挺立 。 “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 极言考验之严酷 。 这首诗借物喻人 , 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 , 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 全诗语言质朴 , 寓意深刻 。

“咬定青山不放松” , 一个“咬”字把竹拟人化 。 “咬”是一个主动的 , 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 。 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 , 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 , 与大自然抗争 , 顽强生存的精神 。 紧承上句 , 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 。 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 。 有时侯 , 石构成竹的对立面 , 如“画根竹枝插块石 , 石比竹枝高一尺 , 虽然一尺让它高 , 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 , 如”秋风昨夜渡潇湘 , 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 , 挺然相斗一千场” 。 在这首诗里 , 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 , 无石竹不挺 , 无竹山不青 。 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