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选自哪里,观沧海原文及注释


曹操的《观沧海》选自哪?是哪中的一章?《观沧海》出自东汉曹操的《曹操集》 。
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 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
【观沧海选自哪里,观沧海原文及注释】扩展资料
作者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谯县人,建安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
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 后封魏王 。 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 事迹见《三国志》卷一本纪 。 有集三十卷,已散佚 。 明人辑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 。
参考资料来源:
曹操的观沧海选自哪里《观沧海》选自(宋代郭茂倩(qiàn)编的《乐府诗集》卷三十 。 ),是一首(乐府诗 )
观沧海选自???观沧海

作者: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按】诗作于建安十二年秋 。

曹操是与建安十二年(207)征乌桓时,蹬大碣石山(今河北省昌黎县)后写下了《观沧海》的 。
《观沧海》中写到秋风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季节,二是作者的年龄,人生之秋(作者时年52岁)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东征登上碣石山,正好来观赏茫茫渤海的景象 。 大海被微风吹拂,海水是那样的动荡不定;海边山岛挺拔竦立 。 树林密密层层地生长着,遍山的野草长得丰满茂盛 。 冷清的秋风多有力,滔天的巨浪涌起 。 日月升沉,如同从大海的怀抱中出入;银河灿烂的光辉,好像从大海的心窝里放射出来 。 庆幸得很,好极了,于是作歌来歌咏我的志向 。
这首乐府诗,是曹操所作《步出夏门行》的首章 。

释义:开头八句是作者通过视觉所见到的景象:近处,“竦峙”的山岛上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极目远望是“水何澹澹”、“洪波涌起” 。 看,海天相接,渺无涯际,波光浮动,碧影升沉;再加上萧瑟的秋风,摇荡海面,喧嚣奔腾的海水,涌起一座座雪岭银山,这是何等壮观的场面!沧海:也可以写作“苍海”,即大海,因其颜色碧蓝,所以称之为“苍海” 。 澹澹:水势浩大的样子 。 萧瑟:秋风声,同时也带有凄凉冷落的感觉 。 洪波:大波 。

第九句至第十二句又加入了作者的想象:经天的日月,似乎是从海中升起,又降落于海中;横贯长空的银河(星汉),似乎是头尾都垂在海上,连整个宇宙,似乎是都在这大海的吞吐包容之中了 。

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犹如说,真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愿 。 但是这两句是乐师们配乐时加进去的,无实际意思,《步出夏门行》的四首诗每首后面都有这麽两句 。

这首诗的写景是非常成功的,它的绝妙之处是不仅给我们描绘出了大海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给我们描绘出了大海的性格 。 这里有动有静、有光有影、有声有色、有写实有想象 。 在诗歌中出现如此壮观的场面,是前所未有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