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的折叠与穿越

【空间的折叠与穿越】作者:黎荔
空间的折叠与穿越
读过继《三体》之后获雨果奖的科幻小说《北京折叠》(郝景芳),昼夜之间三个世界交替折叠,轮流苏醒 。 人们被阶级与出身分隔其间,在同一个舞台上演出无穷循环的城市戏剧 。
“折叠城市分三层空间 。 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 。 空间休眠,大地翻转 。 翻转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 。 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万人口,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 。 第三空间生活着五千万人,从十点到清晨六点,然后回到第一空间 。 时间经过了精心规划和最优分配,小心翼翼隔离,五百万人享用二十四小时,七千五百万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时 。 ”
这个短篇科幻小说,一直被拿来探讨当下中国的阶层固化 。 三个空间所拥有的环境、资源、生活模式完全不一样 。 第一空间中,500万人享用着24小时,绝对丰富的社会资源;2500万人的第二空间,只有16小时;第三空间,7000万人却只能在8小时中生存 。 连现实中最公平的时间资源,在小说中都被进行了精确的划分 。 这是一个撕裂的社会,阶级主义者认为《折叠北京》中,可以看到天生的不平等,看到阶级的差异,甚至预言着阶级斗争与革命 。
但在我看来,这篇小说只是写出了真实的现代生活场景 。 其实,折叠的岂止是北京,还有折叠的上海、广州,折叠的纽约、东京、里约……什么是都市?都市是一个包容异同的空间,包含不只一种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标准、一个特定阶层,而是许多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社会阶层混杂在一起,呈现出包容、多元、混杂、拼凑的文化特点,彼此依存,也相互质询和颠覆 。 我们以往理解城市是一个点,有一套描述其特征的具体数据,但其实,城市是无数人际关系和空间网络的动态交织,我们拥有的都是折叠城市 。 有的空间是我们永远到达不了的,这个社会充斥着数不胜数的人际网络和空间网络的隔断 。 虽然我们面对的是同一个城市,但你、我,我们都生存于折叠空间中 。
空间的折叠与穿越
各种意识形态观点的交锋博弈,划分了不同的政治空间 。 现代、传统、东方和西方的各种文化脉络的碰撞对话,划分了复杂的文化空间 。 各种媒体声音的杂语喧哗,划分了不同的圈层交流和资讯传播 。 这就是都市空间所特有的混杂性和多元性,也即折叠性 。 进入21世纪,随着网络以指数速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互联网所提供的新世界是另一个维度的空间,正在形成另外的社会和另一种存在方式 。 这个虚拟空间,也被称之为赛博空间(Cyberspace),这是哲学和计算机领域中的一个抽象概念,指在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里的虚拟现实 。 这个世界无处不在,又无处可寻,这个世界不是肉体存在的世界 。 理论上,人人都可以进入这个世界,而不必考虑由种族、经济力、武力、出生地而来的特权或偏见 。 事实上,技术门槛、政府监管等等,造就了这个空间并非人人可以进入 。 赛博空间的边疆依然设立着许多岗哨,把过于浩浩荡荡的自由挡在门外 。
这个网络电磁空间,正被一个个网络社群圈子分割,形成星罗棋布的网上“春秋列国”,强大的力量正在使互联网四分五裂 。 套用《北京折叠》中的概念,如果说那些驰骋于暗网、随时随地翻越护火墙的黑客们属于第一空间,我们这些网购、网银、网上缴费、网上预约等等熟练运用的普通网民们,就属于第二空间,然而,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不会上网、不能上网的人,数字地球和数字经济不会停下来等待任何人,数字鸿沟正在将一些人永久地抛掷在时代背后,那些还去银行网点排队,还怀揣现金,还到现场挂号买票的人,他们好像已经被折叠进一个陌生、疏远和隔阂的世界之中,他们就像第三空间的人,拥有的资源是如此匮乏、空间是如此逼仄 。 数字地球的逐渐成形,使得世界变得扁平和浓缩,也即高度折叠 。 这是一个波动率更大、两极分化更严峻的浓缩空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