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见稀少的惭愧
作者:黎荔
古人射箭 , 箭中靶心的一刻 , 每每叫声“惭愧” , 意思是多谢、难得、侥幸 , 是一种客气的说法 , 就像戏文里白面书生作揖道:“小生惭愧 , 有缘遇这箇小娘子 。 ”“惭愧”用在这里 , 是感幸之词 , 明显是褒义词 。
【日见稀少的惭愧】不过 , 在词义上 , “惭愧”主要还是指人做了错误之事 , 未能尽到应尽责任 , 所感到的羞惭愧悔 , 无地自容 , 是作贬义词用的 。 中国汉字以单音节词为主 , 一字一义 , “惭愧”可分开解释为 , 对不起自己叫惭 , 对不起别人叫愧 。
当一个羞愧难当时 , 愧天怍人 , 自惭形秽 , 其表现往往是耳红面赤 , 汗颜无地 , 面失常态 。 脸没处搁 , 头不敢抬 , 恨不得找条地缝给钻进去 。 形容一个人极度惭愧 , 可说“汗出沾背” , 汗水沾湿了脊背 , 或者说“汗流接踵” , 汗出得多 , 流到脚跟 。 这狼狈不堪的样子 , 可见惭愧情绪体验的强烈程度 , 以及对于当事人的重大影响 。
可今天是一个惭愧日见稀少的时代 。 耻感的丧失 , 源自环境对个人的剥夺 , 从而导致自我身份的严重低估 。 在文化传统中 , 西方文化多重“罪感” , 东方文化多重“耻感” 。 故西方人意识中多有原罪 , 因此法律大盛;东方人意识中有“羞耻之心 , 人皆有之” , 故常以教化约之 。 耻感发乎天性 , 有时当时便知觉 , 有时被蒙蔽 , 慢几拍 , 过后才醒悟 , 所谓“知耻而后勇” 。 在中国文化里 , 耻感曾经大盛 , 一次是孔子感叹礼崩乐坏而梦周公、修春秋、编六艺、注易经 。 一次是宋明理学搞复兴运动 , “存天理、灭人欲” , 给中国人穿上了道德的紧身衣 。 孔子制订的道德衣裳刚刚好;朱熹一路太逼窄了 , 逼凡夫成圣人 , 将活泼泼的生命弄得老气横秋 。
世界上各个文化群落 , 都有不同的人格范型 。 一切文化最终都沉淀为人格 。 中国人曾经是耻感人格的 。 两千多年以来所形成的“耻感文化” , 使中国人因为在意他人的评价与看法而规范自身行为 , 以集体利益为最高行为准则 。 这种群体意识不断生根发芽 , 并牢牢扎根于我们的民族精神之中 , 从而促进了国人约束自己的行为与道德标准 。 羞耻与惭愧 , 是一种被人类普遍认为很重要的价值意义观念 。 人得生活在一个有约束的世界里 , 不能百无禁忌 , 有的禁忌给人带来“恐惧” , 有的禁忌给人带来的是“羞惭” 。 在一个失去了禁忌约束的社会里 , 习俗的道德与个人的羞惭 , 自然就会失去依据 。
人有人格 , 耻感的丧失 , 即人丧失自己的尊严和应有的身份 , 自我认知也趋于“精神矮化” 。 从这个角度看 , 无耻者极有可能是不知道自己是无耻的 , 他们说大话而不觉得难为情 , 做坏事而从不觉得惭愧不安 , 做再没有底线、再丢丑的事情 , 他们也麻木漠然 , 肆无忌惮 。 这一切是因为 , 他们耻感丧失了 。 坏人是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 , 当坏人认识到自己是坏人时 , 坏人才有可能变好 。 没有任何羞耻感的人 , 没有任何一种向上的价值引导 , 而那些总是愧对天、愧对地、愧对人的赤子 , 一生都在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改正自己的过程中 。 他们对这个世界爱得越强烈 , 对自己的要求越高 , 越是觉得自己做得不足、做得不够 , 于是深感有愧 , 内心的自责化为了漫天的谴责 , 纷纷扬扬地洒将下来 。
在这个世界上 , 有的人一生行恶却没有丝毫的愧疚 , 有的人一生赤子本色 , 却对自我充满了残酷的剖析与苛责 。 看一个人是否有耻感 , 对什么惭愧 , 能窥视他对人性的理解和追求 。
推荐阅读
- 年少时的爱情总是诗,而情书便是源于年少的懵懂
- 这种野菜,曾被用来喂猪,如今少了却成了美食,老农:物以稀为贵
- 逆水寒:第一铁匠铺代言人浮夸打造7稀有无极武器,名声大噪
- 【栽培】珍稀竹柏的栽培技术
- 【品种】稀奇古怪的水果有哪些 奇怪的水果品种
- 【养殖】古代稀栽培养殖管理
- 【开花】珍稀植物珙桐在郑州开花
- 云南永平这位古稀老人坚守传统制糖工艺留住甜蜜乡愁
- 【花】稀有好听的花名
- 【栽培】在雨雪稀少的北方栽培兰花,可以用自来水浇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