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马铃薯青枯病导致减产20-80,甚至绝收,如何防治?注意以下3点


??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 , 可以粮菜兼用 , 不仅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 , 更在制药、淀粉与酒精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 具有生长期短、适应性强、高产、耐贮藏以及用途广泛等特点 , 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

【防治】马铃薯青枯病导致减产20-80,甚至绝收,如何防治?注意以下3点

文章插图

??我国是最大的马铃薯产出国 , 种植面积与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 。 然而 , 近年 ,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 , 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 而被称为“癌症”的系统性、毁灭性土传病害青枯病对马铃薯的危害也连年加重 。
??
??青枯病是国际公认的一种难于控制的细菌性土传病害 , 由茄科劳尔氏菌引起 。 病菌可从根部伤口侵入 , 亦可从根部直接侵入 , 一旦发病 , 马铃薯植株坏死或者无法形成马铃薯块茎 , 田块大幅度减产20%-80% , 甚至绝收;此外 , 马铃薯产生明显褐变 , 并伴随着白色浑浊液流出 , 影响马铃薯的销售 , 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
??
??目前 , 农民对青枯病的发生认知不够、生产上尚无有效的防治措施 , 使之成为现阶段制约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病害 。 本文从马铃薯青枯病的病原及其发病流行特点、发病症状、防治措施3个方面进行阐述 , 并提出了防病增产的有效方法 , 希望对农民科学高效防治马铃薯青枯病提供参考 。
??
??一、青枯病病原菌及发病流行特点
??
??马铃薯青枯病主要是由于青枯病菌感染所致 。 病原菌为细菌门假单胞杆菌属的青枯假单胞菌 , 菌体呈长椭圆形 , 近杆状 , 大小为0.5-0.8×1.3-2.2um , 极生鞭毛1-4根 , 不产生荚膜 , 无芽孢 , 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 , 好气生长 。
??
??病原细菌主要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 侵入薯块的病菌在窖里越冬 , 无寄主时可在土中腐生14个月至6年 , 在10℃-40℃均可发育 , 最适为30℃-37℃ , 最适PH 值为 6.6 。 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水、肥料、病菌、昆虫、人畜以及生产工具等传播 , 从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 , 也可透过导管进入相邻的薄壁细胞 , 导致茎部出现不规则水浸状斑 , 同时病株和健壮株根系间的接触也可发生侵染 。 病菌侵入维管束后迅速繁殖并堵塞导管 , 妨碍水分正常运输导致萎蔫 。
??
??因此 , 田间土壤含水量高、连续阴雨或大雨后转晴气温急剧升高发病重;种植带菌种薯 , 或种植在连作地、地势低洼、土壤偏酸的地块 , 易发病;耕作粗放、连作、平作 , 不处理病株残株 , 牲畜敞放 , 施用未腐熟的圈肥等 , 易发病 。 一般在6月中、下旬开始发病 , 7 月上、中旬为发病高峰 , 8 月上旬基本结束 。
??
【防治】马铃薯青枯病导致减产20-80,甚至绝收,如何防治?注意以下3点

文章插图

??二、青枯病发病症状
??
??青枯假单胞菌为害马铃薯最明显的症状是导致叶片枯萎 , 也可危害马铃薯茎和果实 。 受害植株在发病前数天看不出明显的症状 , 数天后茎叶骤然凋萎 , 因感病初期这些叶片仍为绿色 , 故称“青枯病” 。 马铃薯感病初期病株矮缩 , 下部叶片先萎焉后全株下垂 , 开始早晚恢复 , 持续 4~5 天后 , 全株茎叶萎焉死亡 , 但仍保持青绿色 , 叶片不凋落 。
??
??病株茎杆表现粗糙 , 常着生不定根 , 纵剖病茎 , 可见维管束有暗褐色至黑色线条 , 若将病茎切下一段 , 垂直浸泡于玻璃杯内的蒸馏水中 , 静置数分钟 , 可以看到从茎秆的切成处流出乳白色黏稠菌液 。
??
??块茎染病后 , 轻的不明显 , 重的脐部呈灰褐色水渍状 , 芽眼被侵害 , 不能发芽 , 全薯腐烂 。 病薯的维管束圈变褐 , 挤压时溢出白色粘液 , 但皮肉不从维管束分离 , 严重时外皮龟裂 , 髓部溃烂如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