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医的发展历史( 二 )
瑶医在诊疗方面所用的方法和技巧是相当丰富多彩的, 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 他们认为之所以会发病, 除了风、气、虫、毒、饮食和外伤之外, 体内的五脏六腑、气血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些因素的相互传导、演变, 在感受疾病的程度, 抗衡能力有着很主要的内在联系, 从而总结出了各种各样的诊断方法, 如除了望、闻、问、触之外, 常用的还有甲诊、掌诊、舌诊、耳诊和面诊等 。 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和临床表现的症状特征, 总结出了有风、锁、痘、痧等病症的名称 。 在治疗上他们除了采用本地的草药内服, 外洗, 外敷和熏、熨、佩带等之外, 还有放血、点刺灯划灸、艾灸、骨灸、席灸、药物灸、药棍灸以及拔罐、针挑、捶击、拍击、搔抓、滚蛋、推拿和指刮、骨弓刮、碗刮、匙刮、青蒜刮、秆草刮、萱麻刮等 。 这些经验, 都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升华的结果 。 其所治疗的病种包括了内外、妇、儿、皮肤、五官及神经等各科, 有些疗效非常显著 。 正如古籍中记载的“瑶族……善识草药, 取之疗人疾, 辄效”(包汝辑《南中记闻》)和以草药医治跌打损伤及痈疽, 疮毒, 外科一切杂症每有奇效”(《岑南记蛮》)那样, 有些甚至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
文章插图
医药结合, 是瑶医的特点, 习医者必懂药, 识药者必会医 。 他们认为“习医不懂药, 则医不灵, 懂药不习医则药无用” 。 所以, 瑶医自古以来都是自己诊病, 自己采药加工, 配方发药的 。 至今, 在瑶族中仍然是只有医生诊所, 没有单独配方卖药的药师或药店 。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 瑶医对药物的研究是有很大贡献的, 很早以前, 他们就可以根据药物的性味功能和临床所治病症的特点, 将传统常用的药物总结归纳为“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 。 对药物的临床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
在历史上, 瑶医对祖国的预防医学也曾作过巨大的贡献, 如瑶族“惧患痘, 有出而染者, 不得复入”(《开建县志》)及“有疫殁, 则并焚其尸徙居焉”((阮通志》)等, 都说明了瑶族先民很早就认识到某些疾病是可以相互传染, 也可以预防的, 并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 。 此外, 瑶家如有人患上重病, 即用茅草打结挂在大门上或在大门横放一根竹杠, 以及用芭蕉叶当碗, 分菜吃饭, 五月初吃药粑等等都带有预防疾病的重要意义, 这些都说明了瑶族先民不仅重视疾病的治疗, 而且在预防医学方面也是很有研究的 。
产后药浴, 是瑶族人民中独有的保健医疗方法 。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瑶族人民, 尤其是盘瑶、山子瑶和花瑶(解放前叫过山瑶), 由于刀耕火种, 广种薄收, 加上频繁的迁徙, 一般妇女产后不到满月即要参加劳动, 为了除秽防病, 加速产妇康复, 他们研究总结并推广了“产后月子药浴”至今不仅瑶族仍广泛使用, 而且在瑶族地区周围的其他民族, 也在逐步推广 。
由于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 瑶古医药只能口耳相传, 不少奇方妙药已经失传了 。 解放后,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瑶族医药的发展, 鼓励继承和发扬民族医药, 几十年来, 不少关心民族医药的仁人志士, 投身于瑶族医药的调查、整理、研究、提高的工作 。 罗金裕等在《广西瑶族医药调查研究》中, 介绍了广西瑶族民间常用且首次公开记载作药用的植物31种, 分属25科, 29属(《广西医药学》1985年6月第7卷, 第3期和1991年4月, 第13卷, 第2期) 。 罗金裕等的《瑶医效方选编》是瑶族医药的第一部专著, 对瑶医治疗常见病的方选作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和精辟的分析 。 随着瑶医药的发展和系统的整理, 她将为推动和促进整个民族医药的发展,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卫生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
推荐阅读
- 【传说】发财树的传说有哪些?
- 胃痉挛吃什么比较好?四大调养胃部的食物
- 【风水】郁金香的风水作用有哪些?
- 【大棚】蔬菜大棚的夏季管理技术要点有哪些?
- 【繁殖】黑莓的扦插繁殖技术有哪些?
- 【病害】补血草的病害及其防治有哪些?
- 【养护】初秋时节多肉植物的养护要点介绍有哪些?
- 【土培】水仙花土培的养殖方法有哪些?
- 【方法】帝冠的繁殖方法有哪些?
- 【种植】彩椒的大棚种植技术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