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节气的由来 立秋节气的历史渊源

【立秋节气的由来 立秋节气的历史渊源】当斗指西南, 太阳达黄经135°, 于每年公历8月7或8日交节就是立秋时节,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 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到了立秋, 自然界中的阴阳之气就开始转变, 万物随阳气下沉而逐渐萧落, 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 那么立秋是怎么来的呢?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立秋节气的由来 。
 
立秋节气的由来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 。 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 “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 。 立秋表示暑去凉来, 秋天开始之意 。 是一个反映季节的节气 。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 揪也, 物于此而揪敛也” 。 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 秋天即将来临 。 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 收获季节到了 。
 
此时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 晚稻移栽, 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 。 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 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 早在周代, 逢立秋那日, 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 举行祭祀仪式 。 汉代沿承此俗, 并杀兽以祭, 表示秋来扬武之意 。 民间则有在立秋时占卜天气凉热的风俗 。 东汉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 冷飕飕;夜立秋, 热到头 。 ”从唐宋时起, 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7粒至14粒小赤豆, 以井水吞服, 服时要面朝西, 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
 
古代分立秋为三候:“初侯凉风至”, 立秋后, 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 偏南风逐渐减少 。 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 。 “二侯白露降”, 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 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 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 “三侯寒蝉鸣”, 这时候的蝉, 食物充足, 温度适宜, 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 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 。 一候为5天, 立秋15天, 逐渐变凉 。
 
立秋节气的历史渊源
立秋, “四立”之一, 秋季第一个节气 。 《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 阴意出地始杀万物, 按秋训示, 谷熟也 。 ”《说文解字》:“秋, 禾谷熟也 。 ”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 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 。 如《管子》所说:“秋者阴气始下, 故万物收 。 ”在二十四节气中, 立秋并不代表暑热天气就此结束, 据二十四节气排序, 立秋之后还有处暑节气 。 立秋至处暑期间天气还是很热, 处暑节气后便出暑了, 自处暑节气起暑气渐退 。 立秋后, 在自然界中, 阴阳之气开始转变, 万物随阳气下沉从而开始从繁茂生长趋向成熟 。 在古代农业社会, 立秋对农事的具有重要的意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