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屈菜

【千屈菜】千屈菜介绍

【别名】
对叶莲(《贵州民间药物》),对牙草,铁菱角(《湖南药物志》)、马鞭草、败毒草
【汉语拼音】
qianqucai
【成份】
含牡荆素(vitexin)、荭草素(orientin)、异荭草素(isoorientin)、氯原酸、鞣花酸、没食子酸、胆碱、鞣质、色素、挥发油、果胶、树脂及生物碱 。
【加工采集】
秋季采收 。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生药(全株)煎剂能抑制葡萄球菌及大肠-伤寒杆菌属的生长;痢疾杆菌尤为敏感 。2.对血压的影响:牡丹素(vitexin)0.05-10.0mg/kg静脉注射对麻醉大鼠可暂升压,大于10mg/kg静脉注射则产生持久降压,降压机制是由神经节阻断作用 。3.抗炎:牡荆素20mg/kg腹腔注射对大鼠角叉菜胶性炎症有抗炎作用 。4.解痉:牡荆素10-30?g/ml可抑制乙酰胆碱和组胺引起的豚鼠离体肠管的收缩 。对豚鼠离体肠管,最初有增强作用,但稍后则显示解痉作用,能减弱乙酰胆碱和组织胺对肠管的兴奋作用 。5.其它作用:止血作用由于含鞣质所致 。其根煎剂用于泻下或慢性痢疾作为收敛或缓和剂;此作用可能系其中所含之于屈菜甙、Fe2O3·XH2O与鞣质所引起,对肾、胃及循环系统无害 。其提取物Salicairine能阻止人因服用根皮甙而引起之糖尿,但它本身不产生低血糖 。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 。清热毒,收敛,破经通瘀 。治痢疾,血崩,溃疡 。用于痢疾、瘀血经闭 。
①《贵州民间药物》:"清热,止血崩 。"
②《中国药植图鉴》:"止泻,治细菌性痢疾 。"
【性味】
苦,寒 。
①《贵州民间药物》:"性寒,味甘 。"
②《湖南药物志》:"苦,寒,无毒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 。外用:研末敷 。
【归经】
大肠,肝经 。
【备注】
同属植物光千屈菜亦同供药用 。与上种的主要区别是:茎叶无毛,叶对生,披针形;花3~5朵集成短小的聚伞花序,在叶(苞)腋呈轮生状,萼的附属体短,长0.6毫米左右 。分布我国北部及东北部 。
【植物形态】
千屈菜
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全体具柔毛,有时无毛 。茎直立,多分枝,有四棱 。叶对生或3片轮生,狭披针形,长4~6厘米,宽8~15毫米,先端稍钝或短尖,基部圆或心形,有时稍抱茎 。总状花序顶生;花两性,数朵簇生于叶状苞片腋内;花萼筒状,长6~8毫米,外具12条纵棱,裂片6,三角形,附属体线形,长于花萼裂片,约1.5~2毫米;花瓣6,紫红色,长椭圆形,基部楔形;雄蕊12,6长6短;子房无柄,2室,花柱圆柱状,柱头头状 。蒴果椭圆形,全包于萼内,成热时2瓣裂;种子多数,细小 。花期7~8月 。
生于潮湿地,常栽培作观赏 。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
同属植物光千屈菜亦同供药用 。与上种的主要区别是:茎叶无毛,叶对生,披针形;花3~5朵集成短小的聚伞花序,在叶(苞)腋呈轮生状,萼的附属体短,长0.6毫米左右 。分布我国北部及东北部 。
【药用部位】
为千屈莱科植物千屈菜的全草 。
【来自何书】
《救荒本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