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大寒 养生须“冬藏”

在《黄帝内经》中早有了天人相应的思想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中有“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论述 。人既然生于自然就应该与自然合为一体,顺应自然的规律,方可“尽终天年” 。

小寒大寒 养生须“冬藏”

文章插图

为何要“冬藏”?
目前正处于冬季,《内经》中冬季养生谈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
意思是说,冬季里,自然界中的阳气处于一种封藏的状态,春夏那种地气蒸腾的气氛都消失了,天气变得寒冷、干燥 。人呢,要顺应大自然这种封藏之性,早睡晚起,晚到什么时间,要等到日出再起床 。因为日出象征着阳气的强壮,此时人动,就不会被寒所伤 。有些老年人喜欢早起锻炼,勤奋倒是好事,但是,早到冬季也是凌晨三、四点钟起床外出并不是一件好事,容易诱发各种疾病 。冬季养生总的原则是就温远寒,但不是就热,因为,热则开发腠理,也会扰动阳气 。有的地方冬天烧暖气,室内温度达到30度,想想,夏天遇到这样的高温人也会难受,何况在冬季,所以,人会出汗,腠理开泄,等再出门时遇到寒气就容易患病,小儿、老年人最易受害 。为何要闭藏,因为只有藏才能有发,今冬的藏就是为了来年春天更有生气,否则,今冬把一点阳气耗散,明年生机不会壮旺 。不光身体要顺应自然,精神也要顺应自然 。前面说的“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说的就是精神要保持一种闭藏状态 。
水归冬旺,冬失所养,则肾伤水亏,来春水不涵木,易发肝虚筋痿之病 。
既然冬季的养生如此重要,冬季应当如何补养呢?
冬季养生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起居护养
中医指出,“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 。冬季养生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可养其肾精 。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 。冬至前后睡好“子午觉”在养生学中具有重要地位,除了保证夜间睡眠,午饭后可适当打个盹,但要避免睡时着凉 。其次,要注意防风防寒 。再次,冬至节气宜在白天多晒太阳,以利阳气的生长 。
2.重点养心
冬季养生,要静神少虑,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
3.药物相助
冬令气候趋寒,天地阳气潜藏,应之人体,冬季亦为人体养精蓄锐的最佳时段 。在冬季,人们不仅仅在起居方面注重养生,也应重视饮食、药物的冬令进补 。
冬令进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养生方法,民谚素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今年冬令补,明年可打虎”之说,冬至以后“阴极阳生”,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滋补功效
饮食调养及进补宜忌
4.饮食调养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 。在冬季如果能恰当选择既美味,而又具有补益身体的食物,无疑会让大家接受 。
中医认为,冬季养生饮食在首选温补类食物,如鸡肉,羊肉,牛肉,鲫鱼等;其次可选平补类食物,如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燕窝、蛤士蟆、银耳、猪肝等;还有一类食物具有滋阴益肾、填精补髓的功效,如木耳、黑枣、芝麻、黑豆、猪脊、海参、龟肉、甲鱼、鲍鱼等 。
冬季养生切不可盲目,以免犯了禁忌,必要时可通过咨询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
最后,专家提醒,冬季养生一定要注意精神方面的调养,不要被季节性情感障碍所困扰 。如果出现严重的抑郁倾向,一定要尽快咨询心理医生,积极进行防治,以免患上冬季抑郁症 。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上海市名老中医王庆其提醒说,人体的体质有阴阳寒热之别,脏腑气血的盛衰千差万别,过去的疾患史也错综复杂,因此进补方案需因体质制宜、因病制宜,在吃补药前先要调理好脾胃,或先吃一些“开路方”,才补得进去 。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霍清萍更提醒老年人,冬令进补不能忘记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等各方面的平衡 。她认为,老年人往往集多种疾病于一身,在服用进补的膏方时,应对膏方辅料的性能、饮食禁忌等有所了解,以防止引起不良反应 。如服含有人参、黄芪等补气的膏方时,应忌食生萝卜;服用膏方时一般不宜用茶水冲饮;如遇感冒发热、伤食腹泻等,也应暂停服用膏方 。
中医学还认为,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易于流动,得寒就容易停滞 。天气寒冷,会使人体血管中的血液流动不畅,甚至引起淤血阻滞,从而加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几率 。
医学专家提醒,对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疾病患者来说,冬至以后要更加注意防寒保暖,及时添衣,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于血液的流畅 。此外,还应该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烟、不过度劳累,情绪稳定,保持良好的心境,切忌急躁和精神抑郁 。
【小寒大寒 养生须“冬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