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粤东凤凰山是畲族的发祥地 , 也是乌龙茶的发源地 。在隋、唐、宋时期 , 凡有畲族居住的地方 , 就有乌龙茶树的种植 , 畲族与乌龙茶树结下了不解之缘 。
从凤凰山的先民发现和利用红茵茶树开始 , 一直至明代 , 从野生型到栽培型 , 从挖掘移植现成的实生苗到选用种子进行人工培植种苗 , 凤凰人民不断地进行精心的培育 , 筛选 , 不断地总结经验 , 使茶树品种不断地优化、茶叶生产不断地发展 。
发源于凤凰山的茶树群体 , 在1956年全国茶树品种普查登记时 , 被正式定名为“凤凰水仙·华茶17号” 。
【凤凰单丛茶的发展历史】我国西南茶区 , 特别是滇西南山区或南岭一带 , 不乏“大茶树”存在 , 但那些地区有大茶树而无“单株采制”;福建武夷灌木型茶树有“单株采制”而不是大茶树 , 唯独凤凰两者兼具 。
单株采制的生产方式无疑成为鉴别品质的有效方法 , 因为每个单株代表各自的品质特征 , 为凤凰水仙的“遗传”多样性提供了选择的机会 。
凤凰水仙是个有性群体 , 群体中蕴藏多种变异类型 , 被历代茶农起名的不下数十种 , 有些“古树”高达5-7米 , 株产单丛茶高的近20斤 。
据《潮州凤凰茶树资源志》登录的材料 , 凤凰乌岽山树龄200年以上的老茶树 , 还保存3700多株 。
这些单丛茶树 , 都是二百多年前当地茶农从千万株茶树中精心挑选 , 经过历史长期考验 , 保存下来的植株高大、性状奇特、品质优异的株系 。
单株采制的历史 , 在“单丛茶”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 。究其原因 , 是凤凰水仙具有发育成大茶树的“种质基础” , 历代茶农用当时各地通行的方法 , 造就一批大茶树 , 在家庭式采制条件下 , 形成“单株采制”的生产方式 。
单丛茶品种演化的主要特点是“群选、群育、群繁” , 直接在生产中获得经验 , 从古至今延续不断 。
当然 , 单丛品种可能有个“适地栽培”的问题 , 产品的品质水平的管理形式也可能随之发生改变 。
现代潮州单丛茶的品种结构是“品种” , “品系”、“株系”、“老丛”、“新丛”的组合体 。
现代的单丛茶如芝兰 , 蜜兰、黄枝香、姜花香等各种品系或品种 , 它们的母树都是在百多年前至数百年前被发现利用的 , 其意义极为深远 。
清末民初时期虽有“插枝”或“接枝”的个别事例 , 但真正产生无性“株系” , 是在20世纪50年代推广短穗扦插技术以后 。
上世纪70年代 , 岭头单丛“品系”开始在饶平出现;到了80年代 , 单丛株系在凤凰茶区已有较大发展 , 如黄枝香、八仙等 。
到了90年代以后 , 得助于无性繁殖和嫁接换种技术的应用 , 成为单丛品种形成的关键时期 。
“岭头单丛”通过省、国家审定 , 省内栽培面积近八千公顷;“黄枝香”在90年代经广东省审定 , 栽培面积近200公顷 , 还有八仙、玉兰香单丛等一批品系 , 在凤凰单丛产量中 , 占有很大比重 。
历史上 , 单丛茶是“单株采制”的特定名称 , 而“单丛”茶的正式得名 , 距今约170多年 。
现代概念的单丛茶 , 是原有“单株采制”的延伸 , 有单株采制的、也有单丛品系、单丛品种采制的 , 古今概念有所区别 。
现代单丛茶产品 , 分“凤凰单丛”和“岭头单丛”两个品名 。
凤凰单丛茶 , 是介于全发酵的红茶与不发酵的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 , 体现了乌龙茶制作过程最精细的制茶工艺 。
凤凰单丛茶成品茶既有绿茶的清香 , 又有红茶的浓厚滋味 , 是集花香 , 蜜香、果香、茶香于一体的浓香型的茶叶 。
由于独特的制作工艺 , 形成了它特殊的品质——条索紧结 , 呈乌褐色或灰黄褐色 , 油润 , 具有自然的花香、山韵蜜味;汤色橙黄(初制茶)或金黄(精制茶) , 透彻明亮;滋味醇爽、持久、回甘力强;极耐泡等特点 。
传统的有性繁殖 , 使茶树种质资源极其丰富 , 品种(株系)多 , 而无性栽培繁殖产生的高香品系 , 若按香型划分就有十几种之多 , 诸如蜜兰香 , 黄枝香、芝兰香、玉兰香、桂花香、杏仁香等 。
推荐阅读
- 请问不锈钢的焊接方法
- 芦荟能去皱纹吗
- 氯胺酮毒品的别称
- 自贡有哪些特色小吃 四川自贡特产
- 夸张的日本大碗茶
- 铁观音的历史起源及命名由来
- 社会期待的定义
- 墨囊笔怎么安装
- 中药浮萍草的功效与作用
- 优质武夷岩茶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