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报道:一件在日本展出的中国古瓷器“青百合花瓶”被日本学者认为是柴窑 。但各方学者众说纷纭,因为柴窑几百年没有出现过 。如此珍贵的瓷器,到底是什么样呢?有哪些特色呢?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
一、柴窑的来历
窑址迄今未发现 。柴窑一名最早见于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万历以后的《玉芝堂谈套》、《清秘藏》、《事物绸珠》、《五杂姐》、《博物要览》、《长物志》等书多论及此窑 。
但众说纷纭 。基本有两种见解,一为周世宗姓柴,当时所烧之器都叫“柴窑”;一为吴越秘色青瓷即“柴窑” 。对其形质,曹昭认为“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张应文则谓“柴窑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 。但均属传闻,未见实物 。清末民国初有以“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证诸柴窑,仅有景德镇宋影青瓷相符;或谓可能张应文误以宋影青为柴窑而概括之 。
柴窑是中国古时五大瓷窑(柴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之首,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954年)河南郑州(一说开封),本是后周世宗帝柴荣的御窑,所以从北宋开始称为柴窑 。后因长期未见其窑址,以钧窑代替了其宋五大名窑的位置 。
二、 柴窑的颜色
有关柴窑的记述,尽管是在明代开始的,但有关文献并不少见 。明代早期有《格古要论》、《宣德鼎彝谱》,明中期以后至清代主要有《玉芝堂谈荟》、《遵生八笺》、《清秘藏》、《事物绀珠》、《筠轩清BI录》、《五杂俎》、《博物要鉴》、《长物志》、《调燮类编》、《相祖笔记》、《七颂堂小录》、《陶说》、《文房肆考》、《景德镇陶录》等 。
上述文献,有的记述:“柴窑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有的则说:“古窑器以柴、汝为重”,有的则曰:“今之论瓷者,必曰柴汝官哥定” 。可以说,自明代以来,凡论及古陶瓷的文献,大都对柴窑有记述 。一种古陶器,有如此多的文献作为重品论及,尚属仅见,我们对此没有理由不引起极大的重视 。
【绝世极品瓷器:柴窑】有关柴窑的记述,最早而又最为详备的见于明早期曹昭的《格古要论》 。需要说明的是《格古要论》有两种版本,两书记述略有不同,一是天顺本,一是四库全书本,今据前者 。《格古要论》详细记述道:“柴窑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周世宗柴氏时所烧造,故谓之柴窑 。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 。近世少见” 。这里曹昭关于柴窑的产地、名称、由来以及主要特征的记述,是清楚且又详备的 。稍后的《宣德鼎彝谱》列出古窑器二十九种,柴窑则列为诸窑之首 。我们从上述文献可以清楚地看出:柴窑是一种青瓷,而且因其质量高,所以被排在汝、官、哥、钧、诸窑之首 。
成书于明中晚期的徐庆秋《玉芝堂谈荟》则说:“陶器柴窑最古,今人得其碎片,亦与金壁同价 。盖色既鲜碧,而质复莹薄,可以装饰玩具,而成器者不复见矣” 。徐庆秋还认为柴窑器类越窑秘色瓷 。随后,因为实物不见了,出现了柴窑究竟是厚瓷还是薄瓷的异议 。稍晚于徐庆秋的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则云:“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然余未之见,且论制不一 。有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是薄瓷也?而曹明仲曰,柴窑足多粗黄土,何相悬也!”在这里,高濂直接提出质疑,并感叹这两种说法未免太悬殊了 。此后,有关柴窑的说法愈加复杂,愈加令人非解,薄瓷也罢,厚瓷也罢,然而,关于柴窑是青瓷的记述却始终属定论无疑!
从以上引证可以看出,明早期有关柴窑的记述本来是清楚的:柴窑是一种天青色、有纹片、釉质滋润细腻、足多是粗黄土的瓷器 。到了明中晚期,因为柴窑瓷器失传,才出现了关于柴窑器究竟是薄瓷还是厚瓷的异议,弄得这一问题扑朔迷离,令后人不知所云 。但是,我们不应忽视一个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即:凡是论述柴窑的文献,都无一例外地说明柴窑是一种青瓷,在这一点上从无任何矛盾或疑点:“天青色”、“青如天”、“雨过天青”、“盖色既鲜碧”,都是指的青瓷 。
三、柴窑是河南青瓷
柴窑是一种青瓷,这是没有疑问的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独步一时的越窑,五代时期发展到了一个全盛时期,但同时也跌入衰落的门槛 。根据文献记载,钱越国有向柴荣进贡瓷的记载,但无进贡柴窑的记述 。而此时的龙泉窑还处于起步阶段 。越窑与龙泉窑青瓷显然都与柴窑毫无干系 。
值得注意的是北方地区,不仅在白瓷的烧制方面,青瓷业更是异军突起,上述产白瓷的北方诸窑,青瓷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耀州窑,更是后来者居上,成为这一时期的佼佼者 。
这里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河南一地陶瓷业的迅猛发展 。早在唐代,河南就以陶瓷业发达而文明遐迩,受到朝廷的青睐 。所以,成书于清乾乾隆年间却颇具考据之风我国第一部古陶瓷专着《陶说》就记述说:“后周都汴京,唐属河南道 。考《唐书-地理志》,河南道贡瓷石之器,是其地本宜于陶也 。宋政和,官窑亦起于汴,汝亦河南道所辖之州,柴窑当其在其内 。”可见,柴容定都汴京,对河南一带的陶瓷业更是起了促进作用 。除上列鹤壁窑、邓州窑都烧造青瓷外,我们更应重视的是钧钧窑的发展 。至迟在五代时期,钧窑就已成功地烧制出行云流水般的窑变釉 。这无疑也对与之相距不远的柴窑起了促进作用 。在目前,我们虽然在郑州一带尚未发现古代的窑址,但曹昭关于柴窑出北地郑州的说法,恐怕是出处有据的 。
青瓷在南北方,包括在河南一带能得到迅速发展,与古人尚青这一世俗有直接关系,所以蓝浦转引《爰日堂抄》就说:“自古陶重青品,晋曰缥瓷,唐曰千峰翠色,柴周曰雨过天青,吴越曰秘色,其后宋瓷虽具诸色,而汝瓷在宋烧者淡青色,官窑、哥窑以粉青为上,东窑、龙泉窑其色皆青,至明而秘色始绝” 。因此,朱琰在记述柴窑的情形时说:“后周柴窑,柴世宗时所烧者,故曰柴窑 。相传当日请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青云^***,者般颜色作将来’” 。据此,陈万里先生在《青瓷烧造的开始及其发展》一文中就正确指出:“据说当时有人问周世宗关于瓷器色釉的要求,周世宗说他需要的是‘雨过天青云^***,这般颜色作将来’ 。这是一种很美丽的釉色,‘雨过天青’四个字,可以代表一种青釉的特点” 。
根据对史料所作的分析,包括对五代以前的陶瓷的出土物及传世品的研究成果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断定,柴窑是一种青瓷,而且其质量在包括“秘色瓷”在内的越窑青瓷之上,代表了五代时期青瓷烧制的最高水平,为“诸腰之冠” 。青瓷是唐、五代及至两宋时期的“帝玉瓷”,这决不是逻辑上的推论,而是一个不争的史实 。古人不仅尚青,还尚重,《肆考》云:“故有古取沉重之说” 。所以,柴窑不可能是薄瓷 。
柴荣在位不足六年,英年早逝,即为赵宋王朝所取代,时隔一百多年后,河南又烧制出闻名天下的汝瓷 。古人在论及古代陶瓷的情况时,往往将五代的柴窑与宋代的官汝瓷并称,这就是古文献中常说的“古窑以柴汝为最重” 。这清楚的说明了,柴窑的性质与汝窑是十分接近的 。
四、非钧非汝的柴窑器
如果只是对柴窑做出定性的分析,而无量化作为例证,那么,其论点恐怕不足以成立 。上文中详细引用了曹昭关于柴窑的论述 。曹氏治学严谨,《格古要论》关于古窑器的记述大都是可信的,故经常为学者作为引证 。《格古要论》有关古窑器的记载总共才有17种,而能详述其产地、特征的不过半数 。我认为深通古窑器的曹昭是亲眼见了柴窑实物的,是柴窑瓷器的见证人,因此才能以及其精当的语言,概括而又逼真的描述出柴窑器的外部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