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简短小故事 师德师风小故事分享


师德师风简短小故事 师德师风小故事分享

文章插图
1、孔子:善待盲人和狗
孔子去世以后,学生们不但经常谈起他的思想、道德、遭遇,还常常清晰地回忆起他的日常为人 。孔子十分注意自己的举止仪表 。在待人接物方面,事事处处做到有礼有节,言行适度,举动文雅,在衣食住行方面也养成了一些好习惯 。例如,和乡下人一块饮酒时,喝完酒以后总是让年长的先走,然后自己才退出来 。吃着饭的时候,不和别人交谈;临睡之前,不高谈阔论 。
孔子既注重礼貌,又很强调要有真情实感 。他很富有同情心 。本来孔子好唱歌,但是遇到人家办丧事的时候,这一天他就不再唱歌了 。在死了亲属的人旁边吃饭,他不曾吃饱过 。他看见盲人、穿孝服的人,即使对方年轻,也一定站起来;路上碰到的也赶快迎上前去 。一天,有位盲人乐师来见孔子,孔子赶紧迎上去 。乐师走到台阶边的时候,孔子就告诉他:“这是台阶” 。当走到席子边的时候,孔子就告诉他:“这是席子” 。等乐师坐下以后,孔子又向他一一介绍屋子里的人,说:“某某坐在这里,某某坐在那里” 。送走乐师以后,学生子张便问道:“这样不是太麻烦吗?”孔子回答说:“接待盲人就应该这样” 。有一次马棚失火,孔子赶紧问:“伤着人了吗?”并不问伤没伤马 。孔子的一个学生因事被捕,进了监狱 。孔子并没有嫌弃他,认为“他虽然进了监狱,但并不是他的罪过”,还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
孔子也很爱惜动物 。据说孔子养的一条狗死了,便叫子贡给埋起来 。他对子贡说:“我听说,破帐子别扔,好埋马;破车盖儿别扔,好埋狗 。我连车盖儿也没有,你拿我的破席子把狗盖上吧,别叫他脑袋露着啊!”
孔子很喜欢结交朋友 。对于朋友之情,他很珍惜,就是和自己作风不同的人也不肯轻易绝交 。他和原壤的交往就是如此 。原壤是鲁国人,孔子早年的朋友,为人狂放,不拘礼节,思想作风和孔子很不同 。可是孔子和他相处得很好,直到老年仍保持着密切交往 。孔子给人的印象是谦和的,可是他对于认为应该做的事,便坚决地去做,百折不挠 。他说:“看见道义上该做的事而不去做,这就是没有勇气” 。他还提出“当仁不让于师” 。
2、蔡元培:称新生为“先生”
1916年冬季,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那时的交通工具很简单,走马上任还需要坐马车,当蔡先生从马车上下来以后,看见学校门口,有许多人在夹道迎接 。原来,这是学校的规矩,工友们必须遵循礼仪表示欢迎,随行人员对蔡先生说了声:“您请 。”蔡元培先生一边往前走,一边脱帽向两边欢迎他的工友们致意,并和颜悦色地对工友们点头致谢,不住地说道:“谢谢诸位,大家辛苦了!”工友们见此情景,非常感动,纷纷赞叹道:“蔡先生真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好人啊!”这件事情要是发生在今天,当然没有什么可以大肆宣扬的 。但在刚刚推翻封建帝制的民国初期,蔡元培先生抛弃了旧官场上的那一套官礼陋习,对普通老百姓谦恭礼让,这种礼待庶人的行为,不能不令人佩服 。
当时,有一位叫马兆北的学生,考取了向往已久的北京大学 。报到那天,天空晴朗,气候宜人,马兆北踏着轻快的脚步,迈入了北京大学的校门 。谁知一进大门,就看见一张公告:凡新生来校报到,一定要交一份由现任的在北京(北平)做官的人的签名盖章的保证书,才能予以注册 。
马兆北看完公告以后,欢欣的心情一下子烟消云散,一种被愚弄的感觉霎时涌上了心头 。他怀着忿忿不平的心情,给蔡元培校长写了一封信 。信中写道:“我不远千里而来,原是为了呼吸民主空气,养成独立自尊的精神 。不料还未入学,就强迫我到臭不可闻的官僚面前去磕头求情,未免令我大失所望 。我坚决表示,如果一定要交保证书,我就坚决退学 。”言语中不免流露出对蔡元培先生为首的校方的不满 。信发出去以后,马兆北并没有抱着多大的希望,本来嘛,人家是举国上下鼎鼎有名的校长,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入学的学生,能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呢?不过是借此保持一下自己的自尊,泄一泄自己心中的愤恨情绪而已 。于是,马兆北开始收拾行装,准备追求自己新的前程 。
谁曾想,过了几天,马兆北突然收到一封来信,猜了半天也猜不出究竟是谁写给自己的信,打开一看,见开头写着“元材先生”(即马兆北先生),急忙再看看下边的署名,居然是蔡元培校长的亲笔:“弟元材谨启”,马兆北激动得差点没喘过气来,稳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急忙观看全文,只见信中写道:“查德国各大学,本无保证书制度,但因本校是教授治校,要改变制度,必须由教授会议讨论通过 。在未决定前,如先生认为我个人可以作保的话,就请到校长办公室找徐宝璜秘书长代为签字盖章 。”
信中表现出蔡元培先生虽然身为一校之长,但他办事绝不擅做主张,独断专行,而是认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尊重教授和教授会议所做出的决定,尽管他本人也对交保证书的做法并不赞同 。字里行间还表达了蔡元培先生对自己学生发自内心的诚恳之情 。马兆北看完信以后,心情很不平静:蔡元培校长在百忙之中,竟然对我这样一个不知深浅的无名小卒以礼相待,真是令人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后来,马兆北先生在一篇回忆录中这样写道:“这件事使我一辈子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 。
3、陶行知:甘为骆驼
一个孩子的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玩具给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 。不料,这位老师却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 。”这个母亲不解其意,老师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 。”
“那我现在该怎么办?”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迭 。
“补救的方法是有的 。”老师接着说:“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 。这样,钟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就成了先生,你的孩子就成了学生,修表费就成了学费,你孩子的好奇心可以得到满足 。说不定,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呢!”
这个故事中的那位老师就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
自己进入反省室 。陶行知先生,在创办南京晓庄学校的初期,曾作过一条规定,即全校师生员工一律不准喝酒,违者要进自省室里反省 。
一次,晓庄的农友请陶校长吃饭,农友们敬他一杯酒,陶行知一再解释说不能喝,农友们却坚持道:“您不喝就是瞧不起我们农民,瞧不起我们就不算我们的朋友 。”
陶行知没办法,只好把酒喝掉了 。农民们非常高兴,把陶校长引为自己的朋友 。他们哪里知道,陶行知一返回学校,便立即进自省室里了 。
为了苦孩子,甘为骆驼 。1941年,在极端困难和不断遇到迫害的严重情况下,陶行知更表现出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在反共的阴霾笼罩下,物价暴涨不停,育才学校开支发生了极大困难,常有断炊之忧 。他以至于发出了现在“我不得不和米价赛跑”的感慨 。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长陈立夫乘机向他提出,如同意他们派训育主任,即可拨给全部经费,但遭到陶行知断然拒绝 。在经济最困难的时刻,陶行知不得不忍痛宣布,全校节衣缩食,每天改吃两餐 。他甚至提出要像武训那样用“行乞兴学”的精神来度过难关 。1944年9月25日,陶行知在为画家沈淑羊画的《武训画像》题词时,深情地写道:“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 。”
陶行知自己节衣缩食,把捐到的涓涓滴滴都拿去哺养儿童 。常穿着敝衣奔走于富贵大人和太太之门,他从英国回来之时曾买了一件晴雨夹大衣,穿久了,又脏又破,他便把它翻过来穿 。一次去找一位阔大人,通报的人说:“先生,对不起,我们老爷向来不接待这样装束的人,请你回去吧 。”陶行知不慌不忙,掏出一张名片来递给他,那人只好恭顺地送进去了 。
【师德师风简短小故事 师德师风小故事分享】在晓庄师范学校,陶行知和大家一起穿草鞋、挑粪、种田、种菜、养鱼,他请唐家洼一位出色的庄稼人唐老头教大家耕种的方法,他自己也做了唐老头的学生 。他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行行都有我们的老师 。那时候,大家都是自己扫地、抹桌、烧饭……所有生活上的事不用听差、伙夫,陶行知也亲自参与其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