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挖掘和弘扬中国传统紫砂文化,交流紫砂收藏心得,寻找紫砂未来传承之路,2009年5月15日至30日,由文物出版社、华彬集团共同主办,中华名人茶苑承办,故宫博物院进行指导的“问紫——明清紫砂佳器赏鉴会”在华彬国际大厦开展 。
文章插图
【明清紫砂佳器赏鉴】紫砂器盛于明清,流传至今 。本次赏鉴会将会展出中华名人茶苑创始人郭杰先生十余年收藏的明清至近代各类紫砂珍贵器具200余件,包含壶、瓶、盂、壁挂等多种器形,其中不乏程寿珍、邵友廷、荣卿、王南林、王寅春、朱可心、徐汉棠等明清紫砂大家或制或款之作,包括明四系大壶、清双线竹鼓壶(程寿珍)、民国扁腹壶(王寅春)、民国高足鼓壶(朱可心)、**制段泥三足扁盆(徐汉棠)等 。赏鉴者既能欣赏到紫砂“紫而不姹,红而不嫣,黑而不墨,如铁如石,胡金胡玉,备正文于一器,具百美于三停,远而望之,黑幼若君钟鼎陈明庭,追而察之,灿若婉琰浮精英”的材质美,又能品鉴到紫砂器雕刻装饰艺术集诗词、书画、文学、篆刻、金石于器体的工艺美和品味美 。
本次活动突出文化赏鉴的功能,倡导自由、平和的交流情境,开展次日,正值中华文化促进会第三届理事会闭幕,高占祥、宋雨桂等文化界名人乘兴而来,在紫砂佳器浓重的文化氛围中倾心相问 。
本次鉴赏会将持续到本月底,届时还将邀请国内著名紫砂专家、书画家、社会名人和权威媒体举行紫砂文化讨教会,将“问紫”的主题进行到底 。
相关链接——紫砂历史:
中国的紫砂艺术,以茶具为主,另有少量花盆、笔筒、碗碟、陶刻等 。
紫砂茶具,由陶器发展而成,属陶器茶具的一种 。它坯质致密坚硬,取天然泥色,大多为紫砂,亦有红砂、白砂 。这种陶土,含铁量大,有良好的可塑性 。紫砂茶具的色泽,可利用紫砂泥泽和质地的差别,经过“澄”、“洗”,使之出现不同的色彩,如可使天青泥呈暗肝色,蜜泥呈淡赭石色,石黄泥呈朱砂色,梨皮泥呈冻梨色等;另外,还可通过不同质地紫泥的调配,使之呈现古铜、淡墨等色 。优质的原料,然的色泽,为烧制优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质基础 。成陶火度在1100―1200摄氏度,无吸水性,音粗韵长 。它耐寒耐热,泡茶无熟汤味,能保真香,且传热缓慢,不易烫手,用它炖茶,也不会爆裂 。因此,历史上曾有“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之说 。
紫砂茶具起始于宋,盛于明清,流传至今 。在明代中叶以后,逐渐形成了集造型、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雕塑于一体的紫砂艺术 。北宋梅尧臣《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中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欧阳修也有“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的诗句,说明紫砂茶具在北宋刚开始兴起 。1976年宜兴鼎蜀镇羊角山发掘出一处宋代龙窑窑址,出土了许多紫砂陶残器,考古发掘的实物和文献记载互相印证 。至于紫砂茶具由何人所创,已无从考证 。
紫砂茶具则创造于明代正德年间,根据明人周高起《阳羡茗壶录》的“创始”篇记载,紫砂壶首创者,相传是明代宜兴金沙寺一个不知名的寺僧,他选紫砂细泥捏成圆形坯胎,加上嘴、柄、盖,放在窑中烧成 。“正始篇”又记载,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出现了一位卓越的紫砂工艺大师——龚春(供春) 。供春在实践中逐渐改变了前人单纯用手捏制的方法,改为木板旋泥并配合着竹刀使用,烧造的砂壶造型新颖、雅致、质地较薄而且又坚硬 。供春在当时就名声显赫,人称“供春之壶,胜如金玉” 。有一把失盖的树瘿壶,造型精巧,现存北京历史博物馆,是供春唯一传世的传品,但也有人疑为赝品 。这位民间紫砂艺人最早地把紫砂器推进到一个新境界,供春壶成为紫砂壶的一个象征,其作品也被后世所仿造 。
明清两代,宜兴紫砂艺术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 。名手所作紫砂壶造型精美,色泽古朴,光彩夺目,成为艺术作品 。明代张岱《陶庵梦忆》中说:“宜兴罐以龚春为上,一砂罐,直跻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愧色 。”名贵可想而知 。
从万历到明末是紫砂器发展的高峰,前后出现“四名家”、“壶家三大” 。“四名家”为董翰、赵梁、元畅、时朋 。董翰以文巧著称,其余三人则以古拙见长 。“壶家三大”指的是时大彬和他的两位高足李仲芳、徐友泉 。时大彬为时朋之子,最初仿供春,喜欢做大壶 。后来他在游娄东时与名士陈继儒交往甚密,共同研究品茗之道,根据文人士大夫雅致的品味把砂壶缩小 。点缀在精舍几案之上,更加符合饮茶品茗的趣味 。他制作的大壶古朴雄浑,传世作品有菱花八角壶、提梁大壶、朱砂六方壶、僧帽壶等 。他制作的小壶令人叫绝,因此当时就有“千奇万状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的赞誉,被誉为“千载一时”,他为紫砂发展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仲芳制壶风格趋于文巧,而徐友泉善制汉方、提梁卣等 。他晚年自叹说:“吾之精,终不及时之粗也” 。
另外,紫砂艺人李养心,是万历时人,他擅长制作小壶,朴素带艳,世称“名玩” 。李养心的最大贡献是开创了“壶乃另作瓦缶囊闭入陶穴”的匣钵装烧法 。还有欧正春、邵氏兄弟、蒋时英等人,他们借用历代陶器、青铜器和玉器的造型、纹饰制作了不少超越古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也广为流传 。另外被誉为“桃圣”的项圣思也非常著名,他制作的大小桃杯,制作的精细入微 。
到了清代,紫砂艺术进入了鼎盛时期 。砂艺高手辈出,紫砂器也不断推陈出新 。清初康熙开始,紫砂壶引起了宫廷的高度重视,开始由宜兴制作紫砂壶胎,进呈后由宫廷造办处艺匠们画上珐琅彩烧制或制成的珍贵的雕漆名壶 。雍正也曾下旨让景德镇按照宜兴壶的式样烧制瓷器 。乾隆七年宫廷开始直接向宜兴订制紫砂茶具,至此紫砂壶成为珍贵的御前用品 。这一时期紫砂大家有陈鸣远、邵大享等名家,陈鸣远是继时大彬以后最为著名的陶艺大家 。陈鸣远制作的茶壶,线条清晰,轮廓明显,壶盖有行书“鸣远”印章,至今被视为珍藏 。据《阳羡名陶录》记载“鸣远一技之能世间特出” 。
另外此时期的名家还有虔荣、王南林、邵元祥、邵旭茂、陈观候等 。乾隆晚期到嘉、道年间,宜兴紫砂又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紫砂茶具式样繁多,所谓“方非―式,圆不一相” 。在紫砂壶上雕刻花鸟、山水和各体书法,始自晚明而盛于清嘉庆以后,并逐渐成为紫砂工艺中所独具的艺术装饰 。不少著名的诗人、艺术家曾在紫砂壶上亲笔题诗刻字 。《砂壶图考》曾记郑板桥自制一壶,亲笔刻诗云:“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 。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 。此时最著名的是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此人工于诗文、书画、篆刻,时任江苏溧阳知县,特意到宜兴和杨彭年制壶,创造了著名的曼生十八式 。。杨彭年的制品,雅致玲珑,不用模子,随手捏成,天衣无缝,被人推为“当世杰作” 。彭年配合制壶 。陈曼生设计,杨彭年制作,再由陈氏镌刻书画 。其作品世称“曼生壶”,一直为鉴赏家们所珍藏 。所制壶形多为几何体,质朴简练、大方,开创了紫砂壶样一代新风 。曼生壶铭极具文字意趣,至此中国传统文化“诗书画”三位一体的风格至陈曼生时期才完美地与紫砂融为一体,使宜兴紫砂文化内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到了咸丰、光绪末期,紫砂艺术没有什么发展,此时的名匠有黄玉麟、邵大享 。黄玉麟的作品有明代纯朴清雅之风格 。擅制掇球 。而邵大享则以浑朴取胜,他创造了鱼化龙壶,而此壶的特点是龙头在倾壶倒茶时自动伸缩,堪称鬼斧神工 。在稍后的20世纪初叶,由于中国资产阶级蓬勃兴起,商业的逐渐发展,宜兴紫砂自营的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诞生了一些制壶名家,其中又以冯桂珍、俞国良、吴云根、裴石民、顾景舟、王寅春、程寿珍、朱可心、蒋蓉等人最为著名 。
近年来,紫砂茶具有了更大发展,新品种不断涌现,目前紫砂茶具品种已由原来的四五十种增加到六百多种 。
紫砂器在世界上称得上造型最丰富的工艺品种,明清两代先后涌现出数十位德高望重的著名陶艺名家,创制出了人类艺术瑰宝,他们为中国陶瓷史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
推荐阅读
- 铁观音和绿茶可以用一个紫砂壶吗
- 放紫砂壶的盘子叫什么
- 经历明清两代的成熟紫砂艺术品欣赏
- 宜兴:紫砂壶逆势红火
- 宜兴:紫砂壶的鉴赏·鉴别
- 典雅而灵动 深厚而淳朴——记中国紫砂优秀中青年陶艺家史云棠
- 紫砂壶的工艺与文化
- 商寅泉:紫砂收藏从泥学起
- 收藏界尤为重视十大紫砂茗壶
- 紫砂壶泡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