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原文及翻译注释 夜上受降城闻笛翻译赏析


夜上受降城闻笛原文及翻译注释 夜上受降城闻笛翻译赏析

文章插图
《夜上受降城闻笛》的翻译是: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白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
原文: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回乐烽 一作:回乐峰)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注释:
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
【夜上受降城闻笛原文及翻译注释 夜上受降城闻笛翻译赏析】回乐烽:烽火台名 。在西受降城附近 。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 。
芦管:笛子 。一作“芦笛” 。
征人:戍边的将士 。尽:全 。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 。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 。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 。“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 。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 。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 。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 。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