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五味的功能与作用

谨和五味,骨正筋柔 。五味调和是以中医的阴阳学说、食物的四气五味学说、辨证论治等为理论指导,从实际应用出发来进行的 。
● 五味
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这五种类型的食物 。饮食中的五味是人与自然及社会斗争实践的结果 。远古时洪水为害,使人们只能生吃野果及鸟兽之肉 。这些腥膻酸苦、生冷不调、毒杂并存的东西,不但使人们难以下咽,还使胃肠受到伤害,造成疾病痛苦 。后有神农氏尝百草之味,种植五谷成功;仪狄发明了酒,使人类向前进了一大步 。由于火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人们才吃到用火烤煮煎的肉类的脂香,尝到了米面的甘芳,并减少了疾病的痛苦 。美味刺激了酋长和君主们的胃口,同时随着酿造业的发展,出现了醋、酱、饴、豆豉、酱油及豆腐等,使人由单纯食用动植物食品转化为食用经化学处理的多种食品,使人们对五味有了全新的认识 。《内经》在这个基础上更让五味延展到人体机能 。它认为,味道不同,在人体中的作用也不同 。
(1)酸味:有敛汗、止汗、止泻、涩精、收缩小便等作用,如乌梅、山楂、山萸肉、石榴等;
(2)苦味:有清热、泻火、燥湿、降气、解毒等作用,如桔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
(3)甘味:有补益、和缓、解痉挛等作用,如红糖、桂圆肉、蜂蜜、米面食品等;
(4)咸味:有泻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如盐、海带、紫菜、海蜇等;
(5)辛味: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如姜、葱、蒜、辣椒、胡椒等 。
因此,在选择食物时,必须五味调和,这样才有利于健康;若五味过偏,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 。《内经》就明确指出:“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 。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说明五味调和得当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 。
食物的五味如以阴阳划分,则甘(淡)、辛味属阳,酸、咸、苦味为阴,五味各有所利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
五味调和适合人体脏腑的营养需要
 五味与脏腑
食物的五味与脏腑的关系十分密切 。不同食物有不同味道,具有不同的属性,对五脏产生不同的作用,进入哪一脏就对哪一脏发挥有益的生养作用 。
【中医养生:五味的功能与作用】● 五味与五脏
《内经》中说:天以五气(风暑湿燥寒)滋养人,地以五味(酸苦甘辛咸)护育人 。五味和则能益于形体、增盈骨肉、健全骸骨、丰滋血脉,从而健魄壮雌 。五味取自于五谷、五畜、五菜、五果,是对食物的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阴阳五行学说将食物归类和演绎而来的 。中医认为,五谷、五菜等又都有四气五味之别,按性味分别滋养五脏 。《内经》中有这样的记载,食物的酸味先入肝,苦味先入心,甘味先走脾,辛味先走肺,咸味先走肾 。同时又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肌短,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滞,精神乃央 。”由此可见,五味对五脏的影响也与人体的机能活动、生命的持续、疾病的康复,有着密切的关系 。
● 五味关乎五脏
“五味关乎五脏,然不离乎脾 。”这是《内经》所记载的,也可写成“诸味之变,皆属于脾” 。
五味的变化在生活中极为常见,然大多都与“脾”有关,然后涉及其余四脏 。脾不和,则不能知五谷五味,故五味不离乎脾 。但“五味之生,由乎五脏”,也就是说五味酸、苦、甘、辛、咸与五脏肝、心、脾、肺、肾是相应的,故五味关乎五脏 。如有时我们会自觉口中发苦或发甜等,其实这些多是提示对应脏腑有病变 。五味的禁忌,也是同样的道理 。比如糖尿病多忌甘甜,高血压多忌咸等 。同时《内经》认为:阴精藏于五脏,而五味化生阴精;但五味太过与偏嗜,则反而会伤害五脏 。
五味宜五脏法
不同食味有其不同的特点:味辛的有发散作用,味酸的有收敛作用,味甜的有缓和作用,味苦的有坚燥作用,味咸的有软坚作用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