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黄之害可望不再
近来有媒体报道数家知名药企的中药产品被检测出了硫黄,又一次暴露中药材加工方面存在的问题 。其实,随着现代科技发展,集约化、标准化、现代化中药材产地加工企业已经形成“破立”之势,硫黄之害可望不再 。 近期的《经济参考报》一篇报道,再度引起了行业的广泛关注,数家知名药企的中药产品被检测出了硫黄 。中药材加工过程中存在的“硫黄熏蒸”问题,直接影响中成药质量安全,容易引发社会对中医药的信心和担忧 。 毋庸讳言,在中药材市场上确实存在大量硫黄熏蒸的中药材 。用硫黄对药材进行熏蒸能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不仅可以使药物增白,还能达到防霉、杀虫的效果 。硫在熏蒸过程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硫气体,二氧化硫本身是一种强还原剂,与药材中的水分发生化学反应后可以生成酸,起到防霉、防虫蛀的作用,同时促进了药材的干燥,有利于药材的贮存 。大部分中药材在农户采收鲜药同时就必须完成干燥环节,否则面临着药效流失、发霉生虫等困惑,药农没有更先进的加工手段,为了避免经济利益的损失,采用硫黄熏蒸成了并不鲜见的手段 。 但是,硫黄熏蒸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和回避的 。研究证实,二氧化硫是有毒化学物质,长期接触食用二氧化硫残留的中药材,会令人产生呕吐、腹泻、恶心等症状,严重的会危害肝脏、肾脏,还会引起慢性中毒或慢性鼻炎、咽炎、支气管炎以及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还可能增加肺癌的患病率 。 为了避免二氧化硫的超标,中药材的产地加工是绕不开的重要环节 。国家相关部门同样非常重视,行业也不断出台政策鼓励集约化、标准化、现代化的中药材产地加工企业落地 。近年来,我国科技工作者与中药加工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取得不少可喜成果,已进入到应用推广阶段 。但是,现行法律法规仍有所滞后,产地初加工模式很难得到大力的推广,特别是许多药农从利益、成本考虑,仍然习惯性地停留在小散乱的加工状态 。 只有立足政策引导、推进多方协作、保障措施落地,才能将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为中医药发展的新动力 。安徽省亳州市药业发展局、亳州市食药监局就给行业树立了标杆,提供了经验 。他们敢担当有作为,率先在亳州落地了集约化、标准化、现代化的中药材产地加工企业,实现了集标准化初加工、标准化包装、标准化养护、追溯于一体的全链条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新模式 。 亳州市药业发展局局长王险峰表示,“尽量在5年内做到90%亳州地产药材经过集约化、标准化、现代化的中药材产地加工企业加工,最大化地避免硫磺熏蒸等问题” 。而近来从禹州、樟树等中药材市场属地的药业药监管理部门传来的消息也令人振奋,在中国中药协会的支持、协助下,当地正在积极探索中药材产地加工的新型管理模式,大胆推动集约化、标准化、现代化中药材产地加工企业落地、生根、发展 。 这种由创新科技支撑的新型产地加工模式,可有效解决长期存在硫黄残留等“传统难题”,让中药材加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行业需求、政府管理需求,其发展方向和前景为国医大师金世元所肯定和看好 。 科技护航,转危为机 。相信在中医药管理部门和产学研机构的努力下,在中药材产地初加工环节应用新技术、探索新模式、形成新机制,实现产地初加工的集约化、标准化和现代化,一定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硫磺熏蒸等顽疾 。(任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