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历史茶道

【纵观中国历史茶道】“茶道”一词首见于中唐 。
唐释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云:“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说通过修习茶道可以保全真性,仙人丹丘子深谙其中奥妙 。
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县(今浙江长兴县)人,为南朝宋着名诗人谢灵运之十世孙 。皎然早年曾热衷于神仙道术,后皈依佛门,研习律、禅 。他不仅长期从事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为唐代着名诗人、学者,而且也是着名茶人,曾着有《茶诀》一书,惜已佚 。他与茶圣陆羽结为忘年之交,是历代僧人中写茶诗较多的一位,他的茶诗内容涉及面很广,诸如采茶、制茶、煎茶、茶会、茶道、茶人等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不仅描写了“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的饮茶之道,还描写了饮茶修道的过程,“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道不可得,所谓得道即证道、悟道 。皎然的“茶道”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通过“饮茶之道”来修道、悟真,从而涤昏寐、清心神、破烦恼以至全真性 。作为佛教徒的皎然,却是用道教的观念来解释茶道,这表明茶道的思想起源于道教,他的“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 。名藏仙府世空知,骨化云宫人不识”(《饮茶歌·送郑容》)也表现了同样的思想,即饮茶可以得道登仙 。虽不清楚皎然此诗作于何年,但唐德宗于贞元八年(792)下旨征集皎然诗集,皎然不久后便逝世,故“茶道”一词的出现不会晚于公元八世纪末 。
与皎然、陆羽同时的封演在其《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言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 。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陆羽《茶论》(《茶经》的前身)详言“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 。常伯熊又对陆羽《茶论》进行了“广润色之”,致力于茶道的推广,终于使得“茶道大行” 。从封演文中来看,此“茶道”是侧重于煎饮法的“饮茶之道” 。
封演,天宝(742—756年)中举进士,大历(766—779年)中为县令,德宗时(780—805年)官至朝散大夫、检校尚书、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 。《封氏闻见记》记有“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按《唐会要》卷九八《回纥》条载:“(贞元)五年(789)七月 。公主至衙帐 。回纥使李义进请因咸安公主下降,改纥字为鹘字,盖欲夸国俗俊健如鹘也,德宗允其奏 。自是改为回鹘 。”贞元四年(788年),唐德宗李适嫁咸安公主给合骨咄禄毗伽可汗顿莫贺 。原先唐朝封他为武义成功可汗,婚后又封为长寿天亲毗伽可汗 。又据《资治通鉴》,贞元四年(788年)冬十月,回纥合骨咄禄可汗上表唐朝,请改回纥为回鹘,“义取回旋轻捷如鹘也” 。所以,789年前称回纥,之后称回鹘 。由此可知《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应作于公元789年以后,约在公元八世纪末或九世纪初 。
明代茶人张源在其《茶录》一书中单列“茶道”一条,其记:“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 。”张源的“茶道”概念含义较广,包括造茶、藏茶、泡茶之道 。
晚明时期的茶人陈继儒在《岕茶别论后》中言:“则岕于国初已受知遇,……第蒸、采、烹、洗,悉与古法不同 。而喃喃者犹持陆鸿渐之《经》、蔡君谟之《录》而祖之,以为茶道在是,当不会令庆叔失笑 。”明代后期流行散茶瀹泡,岕茶属蒸青绿茶,因当地的环境易染沙尘,故泡茶前必先洗茶,故谓其“蒸、采、烹、洗,悉与古法不同” 。陆羽《茶经》倡煎茶,蔡襄《茶录》倡点茶 。陈继儒生活的晚明时期,泡茶流行,不但煎茶早已绝迹,点茶也已淘汰 。所以陈继儒批评了那些仍固执地坚持认为茶道唯在陆羽《茶经》、蔡襄《茶录》的迂腐观念 。陈继儒的“茶道”则包括“蒸、采、烹、洗”,为“制茶、泡茶”之道 。
由上可知,中国古代的“茶道”概念,不仅涵盖“饮茶之道”、“饮茶修道”,而且还包括“采茶、制茶、藏茶之道”,涵义较广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