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

艾叶介绍

【别名】
艾、艾蒿、家艾大艾叶、杜艾叶、萎
【汉语拼音】
ai ye
【名称英】
Artemisiae Argyi Folium 。
【成份】
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Ⅰ,8-桉叶精、α-侧柏酮(α-thujon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莰烯、樟脑、藏茴香酮、反式苇醇(transcarveol)、Ⅰ-α-松油醇(Ⅰ-α-terpineol) 。
【加工采集】
春、夏二季,花未开、叶茂盛时采摘,晒干或阴干 。
【药材鉴别】
干燥的叶片,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叶片略呈羽状分裂,裂片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 。上面灰绿色,生有软毛,下面密生灰白色绒毛 。质柔软 。气清香,味微苦辛 。以下面灰白色、绒毛多、香气浓郁者为佳 。
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 。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1.1.艾叶在体外对炭疽杆菌、α-溶血链球菌、B-溶血链球菌、白喉杆菌、假白喉杆菌、肺类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葡球菌、枯草杆菌等10种革兰氏阳性嗜气菌皆有抗菌作用 。艾叶油4×10(-3)浓度(试管法),对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等有抑菌作用 。以野艾叶、艾条或艾绒烟熏,可用于室内消毒,与苍术或与菖蒲及雄黄或与苍术、雄黄、白芷等混合烟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白喉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枯草杆菌、产碱杆菌以及结核杆菌(人型H37RV)均有杀灭或抑制作用 。艾条烟熏尚能减少烧伤创面的细菌 。豚鼠结核经艾灸治疗后,疾病进展较慢,病变较轻,尤以病程后期更明显;此外还能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反应,但所增强的程度不如动物获得免疫性时那样显著;豚鼠网状内皮系细胞的吞噬机能与内脏的结核病变是一致的,当肝、脾受到疾病的损害时,吞噬机能即下降 。
1.2.以小野艾叶烟熏,对于多种致病真菌也有抑菌作用 。小野艾水浸剂及煎剂,在试管内对多种致病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1.3.野艾的水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α-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
2.抗真菌作用:艾叶煎液对皮癣真菌的抑菌作用最为微弱(与黄连、黄芩等煎液相比较),在15%浓度时堇色毛癣菌,开始呈抑制,30%浓度时除絮状表皮癣菌、足跖毛癣菌及白色念珠菌依然发育外,其它为许兰氏黄癣菌、许兰氏黄癣菌蒙古变种、狗山芽胞癣菌、同心性毛癣菌、红色毛癣菌、铁锈色毛癣菌、堇色毛癣菌等均停止发育 。曹红烈等亦证明艾叶的水浸剂(1:4),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红色表皮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同时,孙迅又测定艾叶烟熏法对许兰氏黄癣菌、许兰氏黄癣菌蒙古变种、同心性毛癣菌、堇色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足跖毛癣菌、趾间毛癣菌、狗小芽胞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申克氏胞于丝菌、斐氏酿母菌等致病性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明显抗菌作用 。
3.平喘作用:
3.1.艾叶油能直接松弛豚鼠气管平滑肌,也能对抗乙酰胆硷、氯化钡和组织胺引起的气管收缩现象;并增加豚鼠肺灌流量 。艾叶油0.5ml/kg灌胃对乙酰胆碱-组胺混合液喷雾法致喘豚鼠有抑制作用,艾叶油2×10(-4)ml/kg对豚鼠离体气管有松弛作用,并能对抗乙酰胆碱、氯化钡引起的收缩 。艾叶油加吐温-80制成的混悬液能抑制肺组织释放慢反应物质(SRS-A);具有直接拮抗慢反应物质的作用,并能抑制肺组织和气管平滑肌释放慢反应物质;豚鼠以艾叶油一次灌胃后,肺组织内慢反应物质含量降低不明显 。1981年有人从艾叶平喘作用较强的中沸点油中分离得到二个平喘作用较强的单体,即α-萜品烯醇和反式-香苇醇;动物实验表明其平喘作用比艾叶油强 。艾叶油中分离得的萜品烯醇-4240-300mg/kg灌胃或喷雾给药,α-萜品烯醇80-120mg/kg灌胃,均能对抗组胺与乙酰胆碱引起的豚鼠哮喘,另两成分反式香苇醇(transcarveol)与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也显示有平喘作用 。1%α-萜品烯醇吸入,对组胺引发的豚鼠气喘有抑制作用,并可对抗卵白蛋白致敏、攻击引起的豚鼠肺机械功能的改变 。
3.2.野艾浸剂对豚鼠支气管有舒张作用 。
4.利胆作用:取艾叶油胶囊,用2%叶温配成混悬液(每1ml含艾叶油75μl) 。大鼠0.8ml/100g和0.3ml/100g十二指肠注射给药,分别为艾叶油一组和二组 。阳性对照组用去氢胆酸(DHC),每片0.25g,配成20%混悬液,0.3ml/100g,十二脂肠给药 。四氯化碳中毒组:用四氯化碳1ml/kg灌胃1次,中毒24小时作利胆实验,用艾叶油0.3ml/100g十二指肠给药 。对照组用2%吐温0.3ml/100g十二指肠给药 。小白鼠分3组,艾叶油组,0.2ml/10g十二指肠给药 。去氢胆酸组,5%去氢胆酸0.2ml/10g十二指肠给药 。生理盐水组,0.2ml/10g十二指肠给药 。实验结果:艾叶油混悬液0.8ml/100g使正常大鼠胆汁流量增加91.5%,与给药前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0.3ml/100g组使正常大鼠胆汁流最增加89%,与药前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去氢胆酸组使大鼠胆汁流量增加83.2%;四氯化碳中毒组大鼠胆汁流量也有明显增加,与正常大鼠比,利胆作用减弱,维持时间短;2%吐温对胆汁流量无明显影响 。艾叶油对小鼠也有明显的利胆作用,使其胆汁流量增加26% 。
5.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艾叶中β-谷甾醇和5,7-二羟-6,3',4',-三甲氧基黄酮,它们对抑制血小板聚集有显著作用 。温瑞兴等研究了艾叶的炮制方法 。不同产地的艾叶及其有效成分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艾叶的不同炮制品对血小板聚集率的作用各异 。炮制方法对实验结果影响很大,不同方法的炮制产品其实验结果有很大差别 。炒炭与醋炒焦的效果较差;炒焦、醋炒炭与生艾叶对血小板聚集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在3个剂量水平上都能极其明显地抑制血小板聚集(p<0.001) 。安国艾叶几种不同溶剂提取物中,以醇提物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最为突出,其它两种溶剂(乙酸乙酯、氯仿)提取物也有抑制作用,但不及醇提物效果好 。3种不同产地的艾叶醇提水溶部位对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p<0.001) 。这两个剂量的效果优于其它两种艾叶 。在136mg/ml剂量时,3种艾叶的差异不明显 。从艾叶中提取出的两种成分,β-谷甾醇与5,7-二羟基-6,3',4'-三甲氧基黄酮均对血小板聚集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 。然而,这两种有效成分相比,β-谷甾醇的作用在0.7、1.35mg/ml剂量时均极其明显地优于后者(p<0.001) 。
6.止血作用:艾叶水浸液给兔灌胃有促进血液凝固作用,但亦有认为艾叶的止血作用未能证实 。艾叶为临床上常用止血药,温经止血常炒炭用,药理实验初步证明:艾叶制炭后止血作用增强 。张学兰等对其止血作用进行了比较研究,由实验结果可见,烘品2-5及炒炭品100%水煎液均可明显缩短实验小鼠的凝血及出血时间,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以烘品2(180℃、10分钟)、烘品3(180℃、20分钟)和烘品4(200℃、10分钟)止血作用最为明显,与生品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 。其余样品组则无明显止血作用 。建议艾叶制炭可改用烘法,以18℃烘10-20分钟及200℃烘10分钟,成品外表焦褐色为佳 。
7.对胃肠道及子宫的作用:野艾煎剂可兴奋家兔离体子宫,产生强直性收缩 。粗制浸膏对豚鼠离体子宫亦有明显兴奋作用 。小野艾水浸液对离体兔肠在大量时有抑制作用 。
8.对心血管系统作用:小野艾水浸液对离体蛙心在大量时有抑制作用 。从克里米亚的艾蒿Artemisiataurica分离出来的Tauremizin(是一种倍半萜烯内酯),对离体蛙心、猫心和在位猫心均能增强其收缩力,对猫心并能减慢心率,使冠脉血流量增加,有拟肾上腺素的作用 。
9.抗过敏作用:艾叶油0.5ml/kg灌胃,对卵白蛋白引起的豚鼠过敏性休克有对抗作用,可降低死亡率 。
10.其它作用:大桥秀治报告艾叶主要因其含鞣质,可使因温刺法发热的家兔的体温下降 。但其作用剂量已近致死量,故不能作为解热药使用 。用小白鼠耳部涂巴豆油引起炎症模型,用艾叶挥发油给小鼠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0.0125g,均有抗炎效果,有效率为57.8%及75.O%;p值均小于0.001 。艾叶油亦能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 。小野艾水浸液对兔耳血管灌流时几无影响,给小鼠腹腔或静脉注射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Lochett氏法) 。大鼠内服有显著利尿作用,毒性中等,可用于临床 。
【炮制】
1、艾叶:除去杂质及梗,筛去灰屑 。2、醋艾炭:取净艾叶,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喷醋,炒干,取出凉透 。每100kg艾叶,用醋15kg 。成品为焦黑色不规则的碎片,可见细条状叶柄,具醋香气 。
【功能主治】
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 。治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 。
①《别录》:"主灸百病 。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疮,妇人漏血 。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 。"
②陶弘景:"捣叶以灸百病,亦止伤血 。汁又杀蛔虫 。苦酒煎叶疗癣 。"
③《药性论》:"止崩血,安胎止腹痛 。止赤白痢及五藏痔泻血 。""长服止冷痢 。又心腹恶气,取叶捣汁饮 。"
④《唐本草》:"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
⑤《食疗本草》:"金疮,崩中,霍乱,止胎漏 。"
⑥《日华子本草》:"止霍乱转筋,治心痛,鼻洪,并带下 。"
⑦《珍珠囊》:"温胃 。"
⑧《履巉岩本草》:"治咽喉闭痛热壅,饮食有妨者,捣汁灌漱 。"
⑨《王好古》:"治带脉为病,腹胀满,腰溶溶如坐水中 。"
⑩《纲目》:"温中,逐冷,除湿 。"
⑾《本草正》:"辟风寒涅,瘴疟 。"
⑿《本草再新》:"调经开郁,理气行血 。治产后惊风,小儿脐疮 。"
【性味】
苦辛,温 。
①《别录》:"味苦,微温,无毒 。"
②《唐本草》:"生寒,熟热 。"
③《纲目》:"苦而辛,生温,熟热 。"
入脾、肝、肾经 。
①《纲目》:"入足太阴、蹶阴、少阴经 。"
②《本草新编》:"入脾、肾、肺三经 。"
③《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入丸、散或捣汁 。外用:捣绒作炷或制成艾条熏灸,捣敷、煎水熏洗或炒热温熨 。
【宜忌】
阴虚血热者慎用 。
①《纲目》:"苦酒、香附为之使 。"
②《本草备要》:"血热为病者禁用 。"
③《本经逢原》:"阴虚火旺,血燥生热,及宿有失血病者为禁 。"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
【副作用】
毒性:艾叶油小鼠灌胃LD50为2.47ml/kg,腹腔注射为1.12ml/kg 。艾叶所含挥发油对皮肤有轻度刺激作用,引起发热潮红,口服能刺激胃肠道分泌,口服干艾叶3-5g可增进食欲,但大剂量可引起胃肠道急性炎症,产生大量恶心呕吐,若大量吸收后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出现谵妄、惊厥及肝损害等 。由于神经反射性的变化,以及血管壁本身受损,可招致子宫充血、出血,妊娠时甚至流产 。
【归经】
归经_肝经
【备注】
(1)本品捣烂如绒,制成艾卷、艾柱,可做灸法之用 。(2)口服大量艾叶制剂后,约半小时即出现中毒症状:喉干口渴,胃肠不适,恶心,呕吐,继而全身无力,头晕耳鸣,四肢震颤乃至痉挛(中枢神经系统高度兴奋引起),痉挛发作后全身肌肉弛缓,缺乏张力,甚至瘫痪 。由于神经反射及血管本身受损,可招致子宫充血、出血,孕妇甚至流产 。亦可引起肝细胞代谢障碍,而致中毒性黄疸和肝炎 。由于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痊愈后亦常有健忘,幻觉等后遗症 。慢性中毒者则有感觉过敏、共济失调、幻想、神经炎、癫痫样痉挛等症状出现 。(3)如遇口服中毒者,首先清洗胃肠道,用骨炭粉吸收,并置病人于安静及光线较暗之房内,避免外来刺激,给予镇静剂,保护肝脏机能,以及其他一般内科常规对症治疗 。
【植物形态】
艾(《诗经》),又名:冰台(《尔稚》),艾蒿(《尔雅》郭璞注),医草(《别录》),灸草(《埤雅》),蕲艾(《蕲艾传》),黄草(《纲目》),家艾(《医林纂要》),甜艾(《本草求原》),草蓬、艾蓬、狼尾蒿子、香艾、野莲头、阿及艾 。
多年生草本,高45~120厘米 。茎直立,圆形,质硬,基部木质化,被灰白色软毛,从中部以上分枝 。单叶,互生;茎下部的叶在开花时即枯萎;中部叶具短柄,叶片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具粗锯齿,上面暗绿色,稀被白色软毛,并密布腺点,下面灰绿色,密被灰白色绒毛;近茎顶端的叶无柄,叶片有时全缘完全不分裂,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 。花序总状,顶生,由多数头状花序集合而成;总苞苞片4~5层,外层较小,卵状披针形,中层及内层较大,广椭圆形,边缘膜质,密被绵毛;花托扁平,半球形,上生雌花及两性花10余朵;雌花不甚发育,长约1厘米,无明显的花冠;两性花与雌花等长,花冠筒状,红色,顶端5裂;雄蕊5枚,聚药,花丝短,着生于花冠基部;花柱细长,顶端2分叉,子房下位,1室 。瘦果长圆形 。花期7~10月 。
生长于路旁、草地、荒野等处 。亦有栽培者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 。
本植物的果实(艾实)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
同属植物野艾,又名:火艾、五月艾 。高45~100厘米 。中部叶1~2回羽状分裂,裂片椭圆形、披针形至线形,全缘或有锯齿,叶上面无腺点,近秃净,下面被白色丝状毛;上部叶近乎无柄,裂片狭窄如线.花期9~10月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其叶亦可作艾叶用 。
【临床应用】
①治疗慢性肝炎
取艾叶制成注射液,每毫升相当于生药0.5克,每日肌注4毫升,总疗程1~2个月 。治疗期间同时给予保肝药物 。治疗123例,其中迁延性肝炎39例,近期治愈28例,显效6例,好转5例;慢性肝炎46例,近期治愈21例,显效19例,好转6例;肝硬化15例,显效3例,好转4例,无效8例 。总有效率92% 。
②治疗肺结核喘息症
用10%艾叶液每次30毫升,日服3次,食前半小时服用 。临床观察37例,均同时内服异烟肼,3例并发肺原性心脏病的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时,加用毒毛旋花子甙治疗,一般服艾叶液1~1.5月 。31例经过上述治疗,气短及咳嗽减轻,喘鸣消失,痰量显著减少,肺部干、湿性罗音减少或消失;其余6例疗效较差或无效 。经验证明,以对肺部无严重纤维增生或肺气种存在者效果较佳 。
③治疗慢性气管炎
取干艾1斤或鲜艾2斤,洗净、切碎,放入4000毫升水中浸泡4~6小时,煎煮过滤,约得滤液3000毫升,加适量调味剂及防腐剂 。日服3次,每次30~60毫升 。或制成注射剂,每日2次,每次肌注2~4毫升 。治疗154例,近期控制6例,显效21例,好转81例,无效46例 。或用蒸馏法提取艾叶油,制成胶丸或糖衣片服用,每日量0.1~0.3毫升,分3~4次口服,10天为一疗程 。治疗138例,一个疗程总有效率81.88%,近期控制加显效者占46.37% 。还有每日用艾叶2两(干品),红糖5钱,加水煎成100毫升,分3~4次服,1周为一疗程 。治疗484例,有效率76.1% 。
④治疗急性菌痢
用20%艾叶煎剂,日服4次,每次40毫升,观察21例,均获治愈,平均住院5.5天 。治疗过程中同时补充维生素乙、丙,个别病例给予输液 。
⑤治疗间日疟
取干艾叶0.5~1两,切碎,用文火煎2小时左右,过滤,加糖,于发作前2小时顿服,连服2天 。经治疗53例,控制症状的有效率在89%上下,血内疟原虫阴转率为56.2%.药液须现制现用,每日用1两的疗效较好 。
⑥治疗钩蚴皮炎
在局部钩蚴感染24小时内,取直径1.5厘米的艾绒卷,熏烫钩蚴感染部 。对于皮疹多而范围广的皮炎,将患部皮肤分区逐一熏烫5分钟 。治疗106例,痒感消失者77例,仍有痒感者28例,奇痒者1例 。患者一般于晚间艾熏后,即痒止入睡,次晨痒感消失 。对照组60例未加治疗,痒感持续时间短则3~4天,长则5~6天,少数皮炎进展为红肿、水泡戒因抓破而溃烂 。治疗组呼吸道症状(气急、咳嗽)的出现率为1.88%,对照组为14% 。
⑦治疗妇女白带
取艾叶5%煎汤去渣,鸡蛋2个放入汤内煮后吃蛋喝汤,连服5天 。
⑧治疗寻常疣
【艾叶】采鲜艾叶擦拭局部,每日数次,至疣自行脱落为止 。治疗12例,最短3天、最长10天即行脱落 。
【药用部位】
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 。
【来自何书】
《本草经集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