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太极拳治病健身的理由

今天养生中国为大家来浅谈太极拳治病健身机理 , 大家都十分清楚太极拳是有好处的 , 可以休身养性 , 但是谈到太极拳可以治病健身 , 并有助于多种慢性病的恢复 , 我相信很多人也都是相信的 , 只不过要说出其中真的理由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都有很多的实验来证明太极拳的保健和治病效果 , 但是究其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为您详解这一切 。据了解 , 全国已有几千万人在练习太极拳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各国都出现太极类拳热 , 这除了太极拳确实是一种治病健身的体育运动项目之外 , 更主要是太极拳本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 , 有很多值得研究的人体科学奥秘 , 有待近代人进一步揭示和探索 。本文仅以肤浅的体会 , 试谈太极拳的治病健身机理 , 旨意在于抛砖引玉 。
一、太极拳与《周易》、道家阴阳学说的关系 。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开山著作 ,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就被列为五经之首 , 它以太极为宇宙观、以象数理为其思维工具和方法 。以阴阳五行学说 , 为其关于万物统一性的理论形式 , 表达了对大千世界的认识 。几千年来 , 《周易》的基本思想融到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之中 , 渗透到古代社会科技的各个领域 , 如渗透到开文地理、历法、人事、医学、武术、军事、建筑等领域 , 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调 。太极拳也不例外 , 以周易六十四卦作为太极拳的基本理论 。
所谓太极 , 实际上是指无极生太级 , 就是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 , 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万物负阳而抱阳 , 冲气以为和 。古代阴阳学说 , 早把万事万物都抽象化为阴阳属性 , 阴阳两爻组成六十四卦 , 六十四卦中每卦都包涵着阴阳两爻的属性 , 阴阳两爻相互转变 , 交错、变化、冲撞 , 终至媾和 , 冲气以为和 , 和而生三 , 即是二生三 , 卦画由阴阳两爻而生第三爻 , 三爻而生八卦 , 八种自然现象的相互作用而成六十四卦 , 象征万物 , 即是老子的三生万物 , 老子的宇宙万物生成论和术数的推衍是从《易经》的成卦程序 , 以及易有两仪 , 四象、八卦的启示下衍生出来的 , 构成道家宇宙本体的基本模式 。可见老子道家学说同《周易》同出一源 。而太极拳术是根据《周易》和老子道家学说的理论编排和演练 , 经过历代拳师的总结和发展 , 产生出来的太极拳术 。太极拳的由来 , 王宗岳《太极拳论》开章明义就说太极者 , 无极而生 , 阴阳之母 , 动之则分 , 静之则合 。《太极拳论》之后 , 各流派均把王宗岳《太极拳论》奉为经典 , 如清代光绪七年李亦畲《太极拳小序》说: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 , 王宗岳论详且尽矣 。至今各派出的书 , 也把王宗岳《太极拳论》列在太极拳经典之首 。可见王宗岳对太极拳的发扬光大 , 其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
二、太极拳理论同中医基础理论的关系 。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领域常以太极图来作为其原理的图解和标志 。如用太极图来表示中医理论的模型是最为恰当的 。中医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 , 气机变化的升降消息 , 生命活动的周期规律以及生理、病理、治疗的模型等等都可用太极图式表示出来 。中医根据《内经》一阴一阳之谓道 , 偏阴偏阳之谓疾的太极思维方法 , 将人体的生命状态分为未病态和已病态两类 , 而未病态和已病态又以神经感觉作为划分的标准 , 这样就由未病态、已病态和神经感觉三部分构成了人体广义病理学说的太极模型 。所谓已病态就是偏阴偏阳的疾病状态 , 它明显具有痛苦感觉(症状)而偏离人有序化的状态 。所谓未病态 , 就是符合一阴一阳的人体状态 , 即健康状态 , 没有明显痛苦感觉(症状)的人体相对平衡的状态 , 隐病虽潜状在人体里面 , 但它尚未破坏人体的平衡 , 尚未有痛苦(症状)的感觉 , 这类型也属于未病态的范围 。
中医书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 , 就提出了这两种人体生命状态;圣人不治巳病 , 治未病 , 不治巳乱 , 治未乱 。人的一生往往是巳病和未病相互转化的一生 。这就是人体的功能病理学说的思想 , 人体病理状态通过体象信息表现出来 , 它包括症状信息和体质状态两部分 。在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中 , 阴阳五行学说是这些体象信息的逻辑思维和分类的工具 。
传统中医则是通过治养结合的太极模型来指导医生临床实践的 。所谓治就是对巳病态的结合施治 , 所谓养就是对未病态的摄养修练 。中医自古以来就有治养结合的传统 , 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技术 , 如治病的方药 , 针灸、推拿、导引、暗示心理疗法、食疗、音乐、唱歌、颂经等疗法 。治未病有调神宁心、养生、运动、导引、摄养术 , 太极拳运动等项目 , 通过各种人体调理方法 , 适应天时变化 , 做到人体内部五行之气顺应大自然的变化 , 保障人体内外气的对立统一 , 协调中和 。
在治养身体的各项运动中 , 笔者首推太极拳运动 , 太极拳确实有很多治病健身的奥秘 。王宗岳著有《太极拳论》就以《太极图》为理论依据 。用太极图的阴阳哲理解释拳理 , 总结太极拳中阴不离阳 , 阳不离阴的对立统一辩证规律 , 这同中医养生理论相吻合 。太极拳拳理遵循《太极图》五个层次 , 首层为圆形 , 意思为无极而太极指太极拳开始时 , 心中泰然 , 抱元守一 , 气归丹田 , 阴阳动静 , 进退悉具其中;第二层意思中间分为阴阳 , 各得其中 , 阳中有阴 , 阴中有阳 。喻拳之柔中有刚 , 动中有静 , 互为其根之意;第三层意思为五行顺布 , 前进属火 , 后退属水 , 左顾为木 , 右盼属金 , 守中为土 。第四层意思通过人体对应协调中和作用 , 如前进之中必有后撑 , 向左必先向右 , 上下对拉拔长等动作 , 长期训练 , 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内气外放 , 外气内收的感觉 。通过内外气的交换 , 运用五方五行之气 , 调养人体五脏之气 , 如东方属土养肝 , 南方属火养心 , 西方属金养肺 。北方属水养肾 , 意守中土养胃 。事实上 , 中医学充分吸收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 将四时五脏阴阳的理论核心运用于人体科学研
究之中 。四时五脏阴阳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 它把自然界的五方、五时、五气、五化与人体的五脏、五体、五色、五音、五味、五志等用阴阳五行理论有机地联系起来 , 形成了以五脏为主体 , 顺应五时、五气 , 人与自然界相对应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 。第五层意思表示人与自然融合在一体 。天地为一大太极 , 人身为一小太极 , 人身处处有太极 , 太极之气 , 其大无外 , 其小无内 , 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 。因此 , 古人把这些万事万物 , 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高度概括 , 抽象化为太极图 , 用于理解、领悟和感知太极之义 。
《素向内经》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 , 四时之法成、天为阳、地为阴 , 日为阳、月为阴 , 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 , 人亦应之 。人身法天象地 , 气血盈虚消息与天地造化同途 。比如一年中人体阳气的消长与四季日照气温的自然循环有关 。这一重大的发现 , 更加印证了太极拳不单纯是练方位的阴阳消长 , 同时也是练时空的整体阴阳消长 。因此 , 对太极图的理解不能单纯平面静止的理解 , 而是遵循宇宙规律阳顺旋、阴逆旋动态中立体圆球之中去理解领悟 , 这对我们练习太极拳有着更深层次的体会 。
三、太极拳实质是调节人体阴阳均衡的运动 。
久练太极拳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练习太极拳有助于人们的身体姿势 , 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 。练功主要环节是调心(意识锻炼)、调息(呼吸锻炼) , 调身(姿势锻炼)所组成 。三者是相互联系 , 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 。调心在三者之中起着主要的主导作用 , 三者在意识的主动控制下 , 发挥整体功能作用 。
笔者认为内气确实客观存在 , 只是人们对于经络的敏感程度 , 感受的不同程度而有所不同的理解 。其实一个人的生命活动 , 离不开大自然环境和周围的社会环境 , 大自然环境的寒热、暑湿经常处于变动之中 , 社会环境的世态炎凉、人情冷热、利害冲突也不可避免地随时在变迁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的观察 , 人体的一些基本生理系数 , 如体温、脉搏、呼吸频率 , 经常处于一种相当稳定的状态 。如果这些指标超出正常范围 , 便标志着人体可能巳经转入病态 , 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 , 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 不但是人体生命活动所赖以实现的 , 而且是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相生相克进行反应的结果 。例如当皮肤出汗多的时候 , 肾脏排尿量便减少 , 这种可以自动调节的稳定状态 , 生物学者称作稳态 , 在中医理论中 , 则有阴平阳秘 , 精神乃治 , 阴阳离决 , 精气乃绝的论述 , 其中阴平阳秘 所刻画的状态很明显地指的就是稳态 。如果这种协调平衡一旦破裂(阴阳离决) , 生命便不能维持(精气乃绝) 。
当我们进一步仔细观察时 , 就又会看到 , 同样的环境变化 , 不同人的反应却不完全相同 。例如同样的气候变化 , 有的人不在乎 , 体温、脉搏都正常;而有的人却受不了 , 甚至得病 , 体温、脉搏都发生了变化 。得了病 , 年轻人可能很快痊愈 , 体温、脉搏又都恢复原态;而有些老年人 , 可能就由此一命呜呼 , 这自然将会使我们看到对于稳态的维持能力 , 或者说实现人体各种调节功能 , 使之趋于稳态的能力 , 在不同人体上是有所不同的 , 那么 , 有没有办法加强这种能力呢?我们的祖先经过多少年代的摸索 , 找到了很多好办法 , 其中就是太极拳运动 , 它集古人的 导引吐呐炼丹的大全 , 是一种身心兼练的养生之法 。导引有导气 和 , 引体的意思 , 久练太极拳 , 可以使人体阴阳协调平衡 , 主要表现方面:
一是太极拳运动是体势稳态的锻炼 , 太极拳体势要求站如松 , 坐如钟 , 走如风 。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 , 通过人体重心的垂直线落在一个均衡的位置上 , 否则人就会摔倒 , 均衡点掌握得越好 , 则体势越稳 , 如果人体重心的垂直线恰好落在两脚之间 , 无过不及 , 不过前 , 不过后 , 不过左 , 不过右 , 则挺立如青松 , 根深入地 , 气势凛然 。如果在静态下 , 保持这种稳态可能比较容易 , 如果在体势不断变动的情况下 , 身体各组成部分变换虚实 , 各关节螺旋缠丝绞转 , 要求始终保持体势稳态则很难 , 必须长年累月的修炼才能做到 。
二是太极拳生理稳态的锻炼 。人的生理活动最容易的是呼吸 , 古人所讲的吐故纳新 , 正是从锻炼呼吸入手达到增强生理稳态的一条捷径 。练功到一定程度 , 体势达到较好的水平 , 这时全身的肌肉群呈现一种松而不懈的状态 , 促使末梢血液循环的改善 , 使得各个器官组织的供氧也比较充分 。这种状况反馈到中枢神经系统 , 引起呼吸中枢的兴奋性降低 , 呼吸自然就变得慢而匀细 。匀细而深缓的呼吸动作 , 完全借助胸膈肌的一升一降 , 而胸膈肌有节奏的徐升徐降 , 为腹腔脏器又造成一种良性按摩的信号 , 使腹腔脏器的活动处于最佳状态 。练功者有时可以自己听到肠鸣音的增强或自我感觉到食欲良好 , 这些都是不难达到的境界 , 内脏这种最佳状态的信号再通过神经系统反映到高级神经中枢 , 对解除高级神经中枢的紧张状态乃是一种良性的循环 , 同时内脏活动的最佳状态 , 对传递和疏通各经络 , 起着良好的作用 , 笔者在练功过程中 , 经常感到手掌有针麻刺痛之气排出 , 对外界之气产生良好的交换循环 , 这都是疏通经络的具体表现 。
三是太极拳运动是心理稳态的锻炼 , 这也是最核心的环节 。人类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高级神经中枢 , 主要是大脑 。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 是亿万年生物进化的产物 , 人类进化的优势 , 主要集中大脑 , 大脑在太极拳运动中 , 通常用意念这个术语来表达 。意念活动和呼吸 , 心跳等生理过程有共性 , 又有很大的差异 , 主要之点是它更多地与社会生活相关 。练功者讲究意念纯正 , 品德端正 , 要摒除患得患失的杂念 , 才能意念专注 , 才能获得练功的真正效果 。太极拳讲究意到气到 , 气到力到 , 这并不是虚妄之言 。练功到一定程度用意念专注对方身体各部位 , 用气可以感知对方身体状况 , 准确率视意念专注的程度和发气的太小而定 , 可见人体之气本身是一种神秘的物质力量 , 这里面有很多尚待研究的奥秘 。佛道儒三教都强调修心养性 , 讲究行善积德 , 这并不都是封建迷信的观念 , 客观事实证明人心善少作恶梦 , 多行善积德之人 , 潜意识经常都处于良性稳态 , 均衡 , 平生不作亏心事 , 半夜不怕鬼敲门 。很多事实表明:心理活动确实能够影响生理功能 , 而生理功能的正常与否对心理活动也能产生明显的作用 。心理活动的趋于稳定 , 可以通过意念活动达到自我调节、自我均衡的境界 , 可以避免恶性信号的刺激 , 增强抵抗周围环境干扰的能力 。在中医养生的要领中有所谓恬淡虚实、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何来?因此经常保持这种稳定的心理状态 , 必然产生良好的生理效应 , 这就是太极拳运动注重调心的实质内容 。
【介绍太极拳治病健身的理由】太极拳运动是一种合乎自然界变化规律 , 是一种合乎中医生理和体育原理的健身运动 , 是人生治养身体的有效手段 。这对于调节均衡人体阴阳、治病和健身起着积极作用 , 很值得推广的全民健身运动 。综上所述 , 太极拳实际上讲究的就是一个平衡 , 这些东西可能通过现在的西方科学或者是现代医学都很难解释的很清楚 , 但人体本身就存在着很多这样或者那样的迷团 , 中医的博大精深一担被人们所完全认知 , 一定会爆发出很强大的力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