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原子弹结构特征


小男孩原子弹结构特征

文章插图
1945年8月,美国投到日本广岛的那颗原子弹(代号叫“小男孩”)采用的是枪式结构,弹重约4100公斤,直径约71厘米,长约305厘米 。核装药为铀235,爆炸威力约为14000吨梯恩梯当量 。在枪式结构中,每块核装药不能太大,最多只能接近于临界质量,而决不能等于或超过临界质量 。因此当两块核装药合拢时,总质量最多只能比临界质量多出近一倍 。这就使得原子弹的爆炸威力受到了限制 。
小男孩原子弹结构特征

文章插图
在枪式结构中,两块核装药虽然高速合拢,但在合拢过程中所经历的时间仍然显得过长,以致于在两块核装药尚未充分合并以前,就由自发裂变所释放的中子引起爆炸 。这种“过早点火”造成低效率爆炸,使核装药的利用率很低 。一公斤铀235(或钚239)全部裂变,大约能释放18000吨梯恩梯当量的能量,一颗原子弹的核装药一般为15~25公斤铀235(或6~8公斤钚239),以此计算,“小男孩”的核装药利用率还不到百分之五 。
铀在正常压力下的密度约为19克/立方厘米 。在高压下,铀可被压缩到更高的密度 。研究表明,对于一定的裂变物质,密度越高,临界质量越小 。根据这一特性,在发展枪式结构的同时,还发展了一种内爆式结构 。在枪式结构中,原子弹是在正常密度下用突然增加裂变物质数量的方法来达到超临界,而内爆式结构原子弹则是利用突然增加压力,从而增加密度的方法达到超临界 。
【小男孩原子弹结构特征】
小男孩原子弹结构特征

文章插图
在内爆式结构中,将高爆速的烈性炸药制成球形装置,将小于临界质量的核装料制成小球,置于炸药中 。通过电雷管同步点火,使炸药各点同时起爆,产生强大的向心聚焦压缩波(又称内爆波),使外围的核装药同时向中心合拢,使其密度大大增加,也就是使其大大超临界 。再利用一个可控的中子源,等到压缩波效应最大时,才把它“点燃” 。这样就实现了自持链式反应,导致极猛烈的爆炸 。内爆式结构优于枪式结构的地方,在于压缩波效应所需的时间远较枪式结构合拢的时间短促,因而“过早点火”的几率大为减小 。这样,内爆式结构就可以使用自发裂变几率较大的裂变物质,如钚239作核装药;同时使利用效率大为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