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草药》背后的故事

山西省在**期间特殊的政治背景下 , 完成了一部水平高、绘画精美的《山西中草药》书籍的编撰 , 实属不易 。作为一名中草药工作者 , 我怀着对前辈的敬意之心 , 拜访了主持这一工作的离休老干部张蔚兴先生 。张蔚兴虽已86岁高龄 , 但他思路敏捷、记忆清晰 , 参与此书编撰的大部分人名都能记得 , 我坐在他对面听他讲述那发生在火红年代的编书故事 。  1969年全国的文化革命运动渐过了高潮 , 专业技术人员一心想做点具体事情 , 恰在这时部队出版了一本中草药的小册子 , 受其启发山西省卫生系统也想出一本中草药的书 。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 , 时任山西省药检所中药组副组长的张蔚兴先生受命承担起了编书这一重任 , 成立编辑部并面向全省买马招兵 。许多单位主动请缨 , 众多才子慕名而来 。山西大学的李继赞、史秉有、刘波、腾崇德;山西省生物研究所的李才贵、刘天蔚、马保琳、刘悦;山大一院的高雁忠带来几个人 , 要求一定要参加 , 于是国玉忠、李丁、赵耀青加入进来;山西省中医学校的顾金城、张一兵、郭连奎等踊跃参与 。  《山西中草药》收载中药447种、478味、处方1100余个、附彩图302幅 , 每一种药材他们都要拿到实物,大部分药材品种都是亲自采挖得到的 , 少部分是到产地购买的 , 302幅彩图全是照实物描绘的 。他们登霍山爬五台 , 上中条下陵川 , 住农家吃派饭,鞋磨破一双又一双,衣服挂烂一件又一件 。为观察复齿鼯鼠的生活习性 , 他们腰拴绳索挂壁崖间 , 设法捉住复齿鼯鼠带回太原 , 令其趴在柜子的玻璃上 , 让画师史秉有先生照着画 , 这便是后来书上那只活灵活现的复齿鼯鼠彩图 。外出采集标本他们结伴或独自出行;对于一时采不到的药材 , 通过走访选购获得 , 比如说龙骨:山西省是龙骨的主产地 , 榆社、河曲、保德都出产 , 但是要找龙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虽说药农们积累了不少经验 , 有一顺口溜“下雨不湿处 , 一定有龙骨” , 那要等到下雨才便于寻找 , 下了雨到何处去找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所以龙骨这一品种就是到出产地购买的 , 是张蔚兴和袁伟盛两位先生一起去河曲、保德买龙骨 。那里的药农们的龙骨都是整麻袋的 , 两位先生就在里面挑选有特点的 , 龙骨带回太原后 , 请山西省生物研究所的老专家来鉴定 。这些老专家一看购买回的龙骨就有点兴奋 , 说:“不错呀 , 还有一个三趾马的牙化石 。”作为遗传学家 , 他们对早已绝迹的三趾马赞叹不已 。  獾油是治疗烧烫伤的一种良药 , 山西有獾的分布 , 为了让画师能更好地画出獾的形态特征 , 张蔚兴先生去霍县 , 住到一个只有两户人家的山里 。第二天两个农民师傅带着一条狗一同陪他去采药 , 路上狗叫了起来 , 顺着狗的叫声望去 , 路上有一只獾 , 獾一见人来就钻到洞里去了 , 农民师傅用带杈的树枝将獾捅出 。为了能让獾待在原地不跑 , 以便回程时再将其带回 , 农民师傅就近找了一个小棍 , 将小棍横在獾的嘴里 , 棍子的两端与獾的两前腿绑在一起 , 再用树皮将其固定在树上 。但就这样 , 待采药回来 , 獾还是不见了 , 这时狗又发挥了作用 , 狗在石头缝里找到了獾 。  药材的鉴定是一项重要工作 , 省生物研究所的刘天蔚等先生对标本要求严格 , 为了能满足品种鉴定和画师临描 , 有的品种不止一次地去采挖 。九节菖蒲便是例子 , 中条山是九节菖蒲的分布地 , 他们第一次去采挖到了九节菖蒲 , 可是花季错过了 。九节菖蒲是早春冰雪将全部消融彻底时开花 , 为了能更逼真地表现九节菖蒲这一品种 , 他们第二年又去了一次 , 这次如愿以偿地挖到正在开花的九节菖蒲植株 。为了确保书中的品种真实可靠 , 编辑人员本着原创的定位 , 诚实的态度 , 科学的精神 , 克服种种困难 , 奉献给山西乃至全国中医药界同仁一本精美实用的工具书 。  《山西中草药》于1972年1月出版发行 , 它的出版是山西省中医药界的一件大事 , 一件喜事 , 在山西中医药发展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 全体编辑人员的科学态度在当今学术界仍具有现实的积极影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