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胶

【鹿角胶】鹿角胶介绍

【别名】
白胶(《本经》),鹿胶(《本经逢原》) 。
【汉语拼音】
lujiaojiao
【成份】
参见"鹿角"条 。
【加工采集】
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角煎熬而成的胶块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ervus nippon Temminck2.Cervus.elaphus Linnaeus采收和储藏:鹿角分砍角和退角二种,砍角:在10月至年2月间,将鹿杀死后连脑盖砍下,除去残肉,洗净风干 。退角:雄鹿于换角期自然脱落者、故多不带脑骨 。
【药材鉴别】
大多呈方片状,长宽各2~3厘米,厚约5毫米 。表面黑棕色,光滑,显红棕色半透明 。一侧有黄白色多孔性的薄层.系冷却时浮面的泡沫干燥而成 。质坚而脆,断面玻璃状 。气无,味微甘 。以切面整齐、平滑,棕黄色、半透明,无腥臭气者为佳 。
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山东、北京、上海等地 。
【药理作用】
1.对人体的淋巴母细胞转化有促进作用,效果较大肠菌脂多糖强 。2.对血细胞的影响:能促进周围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量增加 。3.对肌营养及钙的影响:3.1.对特别饲料饲养所选的豚鼠进行性肌营养障碍证,有显着的防治和治疗作用 。3.2.促进钙的吸收和体内的潴留,使血中钙略有增高,这种钙质载运作用可能与其所含甘氨酸有关,钙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使渗出减少,有消炎、消肿和抗过敏作用 。
【炮制】
鹿角胶熬制时间多在11月到翌年3月;先将鹿角锯成小段,长10-15cm,置水中浸漂,每日搅动并换水1-2次,漂至水清,取出,置锅中煎取胶液,所复煎至胶质尽出,角质酥融易碎时为止 。将煎出有胶液,过滤合并(或加入黄酒3%,冰糖5%)至稠膏状,倾入凝胶槽内,俟自其自然冷凝,取出,分切为小块,阴干 。每块重约5g,剩余的灰白色骨渣即为鹿角胶 。
【功能主治】
补血,益精 。治肾气不足,虚劳羸瘦,腰痛,阴疽,男子阳痿、滑精,妇女子宫虚冷,崩漏,带下 。
①《本经》:"主伤中劳绝;腰痛羸瘦,补中益气,妇人血闭无子,止痛安胎 。"
②《别录》:"疗吐血,下血,崩中不止,四肢酸疼,多汗,淋露,折跌伤损 。"
③《药性论》:"主男子肾藏气衰虚劳捐,能安胎去冷,治漏下赤白,主吐血 。"
④《医学入门》:"主咳嗽,吐血,咯血,嗽血,尿血,下血 。"
⑤《纲目》:"治劳嗽,尿精,尿血,疮疡肿毒 。"
⑥《玉楸药解》:"温肝补肾,滋益精血 。治阳痿精滑,跌打损伤 。"
⑦《吉林中草药》:"补脑,强心 。治大脑水肿 。"
【性味】
甘咸,温 。
①《本经》:"味甘,平 。"
②《别录》:"温,无毒 。"
③《本草正》:"味甘咸,气温 。"
【用法用量】
内服:开水或黄酒溶化,2~4钱;或入丸、散、膏剂 。
【宜忌】
阴虚阳亢者忌服 。
①《本草经集注》:"得火良 。畏大黄 。"
②《本草经疏》:"肾虚有火者不宜用,以其偏于补阳也;上焦有痰热及胃家有火者不宜用,以其性热复腻滞难化也 。凡吐血下血,系阴虚火炽者,概不得服 。"
③《本草汇言》:"肠胃有郁火者,阳有余阴不足者,诸病因血热者,俱忌用之 。苟非精寒血冷,阳衰命门无火者,不可概用 。"
【贮藏】
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
【归经】
肝;肾经
【植物形态】
1.梅花鹿,体长约1.5m左右,体重100kg左右 。眶下腺明显,耳大直立,颈细长 。四肢细长,后肢外侧踝关节下有褐色足迹腺,主蹄狭小,侧蹄小 。臀部有明显的白色臀斑,尾短 。雄鹿有分叉的角,长全时有4-5叉,眉叉斜向前伸,第二枝与眉叉较远,主干末端再分两小枝 。梅花鹿冬毛检疫站棕色,白色斑点不显 。鼻面及颊部毛短,毛尖沙黄色 。从头顶起沿脊椎到尾部有一深棕色的背线 。白色臀斑有深棕色边缘 。腹毛淡棕,鼠蹊部白色 。四肢上侧同体色,内侧色稍淡 。夏毛薄,无绒毛,红棕色,白斑显着,在脊背两旁及体侧下缘排列成纵行,有黑色的背中线 。腹面白色,尾背面黑色,四肢色较体色为浅 。2.马鹿,体形较大,体长2m,体重超过200kg 。肩高约1m,背平直肩部与臀部高度相等 。鼻端裸露,耳大呈圆锥形 。颈长约占体长1/3,颈下被毛较长 。四肢长,两侧蹄较长,能触及地面 。尾短,雄性有角,眉叉向前伸,几与主干成直角,主十稍向后略向内弯,角面除尖端外均较粗糙,角基有一小圈瘤状突 。冬毛灰褐色 。嘴、下颌深棕色,颊棕色,额部棕黑色 。耳外黄褐、耳内白色 。颈部与身体背面稍带黄褐色,有一黑棕色的背线 。四肢外侧棕色,内侧较浅 。臀部有黄赭色斑 。夏毛较短,没有绒毛,呈赤褐色 。
生境分布:1.栖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缘 。2.栖于混交林、高山的森林草原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 。2.分布于东北、西北及内蒙古等地 。
【药用部位】
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角煎熬而成的胶块 。
【来自何书】
《本经》

    推荐阅读